七醢

qī hǎi [ qi hai]
注音 ㄑ一 ㄏㄞˇ

词语释义

古代的七种肉酱。

词语解释

  1. 古代的七种肉酱。

    《周礼·天官·醢人》:“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 注:“七醢:醓、蠃、蠯、蚳、鱼、兔、鴈醢。”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异品朱樱緑笋,香葅紫蕨青葵,五齏七醢与三臡,总是仙庖珍味。”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七种肉酱。

《周礼·天官·醢人》:“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注:“七醢:醓、蠃、蠯、蚳、鱼、兔、鴈醢。”
明邵璨《香囊记·琼林》:“异品朱樱緑笋,香葅紫蕨青葵,五齏七醢与三臡,总是仙庖珍味。”

七醢的网络释义

七醢

  • 【出处】《周礼·天官·醢人》:“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 注:“七醢:醓、蠃、蠯、蚳、鱼、兔、鴈醢。”
  • 【示例】明·邵璨《香囊记·琼林》:“异品朱樱绿笋,香葅紫蕨青葵,五齏七醢与三臡,总是仙庖珍味。”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105
    笔画: 2
    五笔: AG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U
    四角: 4071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3)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国时秦、韩、魏、楚、燕、齐、赵七国)

    (4) 七次 。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名词

    (1) 文体名。亦称七体,骚体的一种 。如:七体(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汉·傅毅有《七激》,刘广有《七兴》,曹植有《七启》,张协有《七命》)

    (2) 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 。如:头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贤)

    英文翻译

    seven

    方言集汇

    ◎ 粤语:cat1
    ◎ 客家话:[梅县腔] cit7 [台湾四县腔] cit7 [客英字典] cit7 [客语拼音字汇] qid5 [海陆丰腔] cit7 [宝安腔] cit7 [沙头角腔] cit7 [陆丰腔] cit7 [东莞腔] cit7
    ◎ 潮州话:cig4 【揭阳】cêg4 (chhik 旧时:chhi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親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tsʰĭĕtchit/cit
    hǎi [hai]
    部首: 714
    笔画: 17
    五笔: SGDL
    五行:
    仓颉: MWKRT
    四角: 146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酉。本义:肉酱)

    (2) 同本义

    脯醢菜羹。——汉·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醢脯(肉酱和干肉);醢酱(肉酱)

    (4) 酱

    醢,酱也。——《广雅》

    自酒米至于盐醢百有余品,皆尽时味。——《魏书》

    凡国家大事、兵农礼乐,以及钱刀醯醢之细,无不经营贯串。——清· 毛奇龄《王君慎斋诗集序》

    动词

    古代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杀梅伯而醢之,杀 鬼侯而脯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英文翻译

    minced pickled meat; minc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宝安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 潮州话: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haix/xojx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