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观帖

qī guān tiē [ qi guan tie]
繁体 七觀帖
注音 ㄑ一 ㄍㄨㄢ ㄊ一ㄝ

词语释义

法帖名。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引证解释

⒈ 法帖名。 元翰林学士程鉅夫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赵孟頫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元赵孟頫《<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袁公桷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程公请老而归, 袁公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袁公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

七观帖的网络释义

七观帖

  • 元翰林学士程巨夫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赵孟頫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105
    笔画: 2
    五笔: AG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U
    四角: 4071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3)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国时秦、韩、魏、楚、燕、齐、赵七国)

    (4) 七次 。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名词

    (1) 文体名。亦称七体,骚体的一种 。如:七体(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汉·傅毅有《七激》,刘广有《七兴》,曹植有《七启》,张协有《七命》)

    (2) 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 。如:头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贤)

    英文翻译

    seven

    方言集汇

    ◎ 粤语:cat1
    ◎ 客家话:[梅县腔] cit7 [台湾四县腔] cit7 [客英字典] cit7 [客语拼音字汇] qid5 [海陆丰腔] cit7 [宝安腔] cit7 [沙头角腔] cit7 [陆丰腔] cit7 [东莞腔] cit7
    ◎ 潮州话:cig4 【揭阳】cêg4 (chhik 旧时:chhi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親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tsʰĭĕtchit/cit
    guān,guàn [guan]
    部首: 416
    笔画: 6
    五笔: CM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BHU
    四角: 77412

    详细解释

    guān

    动词

    (1) (形声。从见,雚( guàn)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词

    (1) 容饰,外观 。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5) 另见 guàn

    guàn

    名词

    (1)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观谓之阙。——《尔雅·释宫》郭璞注:“ 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

    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后汉书·班固传·典引》

    (2) 又如:观阙(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魏(即观阙)

    (3) 台榭

    宫室不观,舟车不饰。——《左传·哀公元年》

    大王见臣列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观台(台榭);观榭(亭台楼榭);观阁(亭台楼阁)

    (5) 鸟名。通“鹳” 。如:观雀(鹳和雀);观讳(鸟名)

    (6) 京观 。如:筑观(建筑京观)

    (7) 道教的庙宇

    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道士十四。——《新唐书·李叔明传》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 刘禹锡《戏赠看花君子》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白云观;观寺(寺观);观宇(道观佛寺);观阙(指庙宇)

    (9) 古国名 。如:观国(在今顿丘卫县)

    (10) 通“鹳”。雚雀鸟

    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寓言》

    (11) 姓。春秋楚有观射父

    (12) 另见 guān

    英文翻译

    see, observe, view; appear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gun1

    宋本广韵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