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举时节

qī jǔ shí jié [qi ju shi jie]
繁体 七舉時節
注音 ㄑ一 ㄐㄨˇ ㄕˊ ㄐ一ㄝˊ

词语释义

指夏季。

词语解释

  1. 指夏季。

    《管子·幼官》:“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 尹知章 注:“火成数七,火气举,君则顺时节而布政……七,亦火之成数。” 石一参 今诠:“夏三月,火德王……王者御物,夏以七为数,用其成也。”

引证解释

⒈ 指夏季。

《管子·幼官》:“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
尹知章注:“火成数七,火气举,君则顺时节而布政……七,亦火之成数。”
石一参今诠:“夏三月,火德王……王者御物,夏以七为数,用其成也。”

七举时节的网络释义

七举时节

  • 七举时节是汉语词汇,拼音为qī jǔ shí jié,解释为指夏季。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105
    笔画: 2
    五笔: AG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U
    四角: 4071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说文》

    其数七。——《礼记·月令》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汉书·律历志》

    七主星。——《大戴礼记·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济》。虞注:“震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礼·考工记》

    有子七人。——《诗·邶风·凯风》

    (3) 又如:七宝(佛经上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璃、珍珠、玫瑰);七出(旧指休妻的七种理由:无子,淫泆报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寿);七雄(指战国时秦、韩、魏、楚、燕、齐、赵七国)

    (4) 七次 。如:诸葛亮七擒孟获。

    名词

    (1) 文体名。亦称七体,骚体的一种 。如:七体(沿袭汉·枚乘《七发》而成的一种文体;汉·傅毅有《七激》,刘广有《七兴》,曹植有《七启》,张协有《七命》)

    (2) 旧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为止 。如:头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贤)

    英文翻译

    seven

    方言集汇

    ◎ 粤语:cat1
    ◎ 客家话:[梅县腔] cit7 [台湾四县腔] cit7 [客英字典] cit7 [客语拼音字汇] qid5 [海陆丰腔] cit7 [宝安腔] cit7 [沙头角腔] cit7 [陆丰腔] cit7 [东莞腔] cit7
    ◎ 潮州话:cig4 【揭阳】cêg4 (chhik 旧时:chhi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親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tsʰĭĕtchit/cit
    [ju]
    部首: 108
    笔画: 9
    五笔: IW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CQ
    四角: 905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

    (2)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名词

    (1) 言行;举动 。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5) 肺脊;骨体正脊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7) 姓

    量词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形容词

    (1) 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副词

    皆,都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recommend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2

    宋本广韵

    shí [shi]
    部首: 429
    笔画: 7
    五笔: JFY
    五行:
    仓颉: ADI
    四角: 64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容词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词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词

    (1) 适时;合于时宜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英文翻译

    time, season; era, age, period

    方言集汇

    ◎ 粤语:s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2
    ◎ 潮州话:si5

    宋本广韵

    jié,jiē [jie]
    部首: 301
    笔画: 5
    五笔: A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SL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jié

    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