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shí zhī yán
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xīn bù èr yòng
心思不能同时用在两件事上。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ān bāng dìng guó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定:使安定。使国家安定、巩固。
bù chéng qì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pí yú bēn mìng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后指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也形容事情繁多;忙得精疲力尽。
wàn dài yī shí
时:时机。万世才有这么一个机会。形容机会难得
jīng cǎi jué jué
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
wěi mí bù zhèn
形容情绪低沉,精神颓废
cái kuā bā dǒu
夸耀才华出众。
hèng zāi fēi huò
见“横祸飞灾”。
jiǔ liú rén wù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wéi fēi zuò è
见“为非作歹”。
dà jiàn mí liú
大渐:病危;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指病重将死。表示病危将死。
yǐn gǒu rù zhai
犹言引狼入室。
bù jué rú xiàn
亦作“不绝如缕”。 1.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絶若綫。” 何休 注:“綫,缝帛缕,以喻微也。”《淮南子·要略训》:“ 齐桓公 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絶如綫。”《清史稿·礼志三》:“洎 朱温 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餘年,国统不絶如綫。”
2. 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降及 孝成 ,復加卹问,稍益衰弱,不絶如綫。”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隅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絶如缕。” 清 戴名世 《<困学集>自序》:“自 孟軻氏 而后,学者不絶如綫,迨 宋 兴而诸儒继起,不可谓盛者歟!”
3. 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餘音嫋嫋,不絶如缕。”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
guǎng kāi yán lù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bō nòng shì fēi
挑拨是非。是非:纠纷,口舌。
yán bù jí sī
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tiān suí rén yuán
上天顺从人的意愿。形容事态恰如所望。
dāo zǔ yú shēng
犹虎口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