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ú xū zhī huò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后以“无须之祸”谓无辜受累而遭祸。
tiáo zuǐ xué shé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yī pào zǒu hóng
一下子就红了,红的很突然。
jiào cháng xié duǎn
见“较短絜长”。
yī rì sān yuè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qiān mò zòng héng
形容田园的繁盛
rú shí yī jiè
释意:好像拾起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样。比喻取之极易: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
zhān ní dài shuǐ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tún tí ráng tián
比喻所花费的极少而所希望的过多。
xué ér bù yàn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āi lí bìng jiǎn
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zhǎn jiǎo shēn yāo
①下拜。②俗用以称人死。
gù tǔ nán lí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kū yáng zhī tí
枯:枯槁;稊:植物的嫩芽。枯萎的杨树又长出了芽。比喻老夫娶少妻
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tóu gē jiǎng yì
谓在军中仍不废学。后亦泛谓偃武修文。
ní pú sà guò jiāng
表示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cí bēi wéi huái
佛教认为人应以救助普济他人疾苦为己任
rú fǎ páo zhì
本指依照一定的方法制作中药。现指比喻照着现成的样子做。
sān yuán jí dì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改革,到明清时期形成了最为正规的科举程序。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