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

fǎn shè [ fan she]
注音 ㄈㄢˇ ㄕㄜ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反射 fǎnshè

(1) 声波、光波或其他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或别种媒质面而折回

reflect

(2)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reflex

词语解释

  1. 指来自敌方的射击。

    清 华翼纶 《锡金团练始末记》:“我军以大桥角势孤,又添林字营扎 六步桥 ,屡次进攻 洪升里 、 双板桥 ,俱遭反射,盖兵心有怯不能取胜耳。”

  2. 声波、光波或其他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或与原来媒质不同的媒质面而折回。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但事实上反射或吸收都不完全;白色仍吸收些微的光;真正的纯白纯黑,是不可得见的。” 季羡林 《年》:“一抬眼,便可以看到桌子上摆着的花的曼长的枝条在风里袅动,看到架上排着的书,看到玻璃杯在静默里反射着清光。”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弟兄俩,上身脱得精光,强壮得发亮的肩膀、脊背和厚敦敦的胸脯,汗涔涔地反射着从平原西边地平线上照过来的夕阳。” 田野 《火烧岛》:“强烈的太阳,从无边的海上反射出万丈光芒。”

  3.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一:“哄哄杂乱,只在我心神起直接的反射,思想力完全消失。”

引证解释

⒈ 指来自敌方的射击。

清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记》:“我军以大桥角势孤,又添林字营扎六步桥,屡次进攻洪升里、双板桥,俱遭反射,盖兵心有怯不能取胜耳。”

⒉ 声波、光波或其他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或与原来媒质不同的媒质面而折回。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但事实上反射或吸收都不完全;白色仍吸收些微的光;真正的纯白纯黑,是不可得见的。”
季羡林《年》:“一抬眼,便可以看到桌子上摆着的花的曼长的枝条在风里袅动,看到架上排着的书,看到玻璃杯在静默里反射着清光。”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四章:“弟兄俩,上身脱得精光,强壮得发亮的肩膀、脊背和厚敦敦的胸脯,汗涔涔地反射着从平原西边地平线上照过来的夕阳。”
田野《火烧岛》:“强烈的太阳,从无边的海上反射出万丈光芒。”

⒊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一:“哄哄杂乱,只在我心神起直接的反射,思想力完全消失。”

反射的国语词典

声波或光线进行时,遇到阻碍,则改变方向,射回原介质,称为「反射」。

反射的网络释义

反射 (提供封装程序集、模块和类型的对象)

  • 反射是一种计算机处理方式。有程序可以访问、检测和修改它本身状态或行为的这种能力。能提供封装程序集、类型的对象。(程序集包含模块,而模块包含类型,类型又包含成员。)
  • 反射 (物理名词)

  •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可分为先天性反射和后天习得性反射两种,通常称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早在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笛卡尔就观察到角膜受到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规律性的眨眼反应,并提出了反射的概念。19世纪,英国的谢灵顿等较系统地研究了脊髓和脑干的反射功能,阐明了反射活动的许多基本规律。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第一次将反射概念用于心理学领域,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实质是反射。”
  • 反射的翻译

    英语: to reflect, reflection (from a mirror etc)​, reflex (i.e. automatic reaction of organism)​
    法语: réflexion (physique)​

    反射造句

    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目光是反射心灵的色彩。
    喜欢和爱,也是反射作用。所以,爱上不爱自己的人,毕竟是比较少数的。感受不到爱,却仍然去付出爱,可以说是傻,也可以说是伟大。
    当你以一个悲伤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你所看到的,就是人类丑恶心灵的反射。
    在这夏日的晌午,镜子般的水面,反射着银色的光。
    窗外灯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不时的还反射到屋里来。
    颂扬别人常常是肯定自己,指责别人常常是反射着自己的弱点,嘲笑自己常常是嘲笑别人,给别人抬轿也是抬自己。以上是分享率,或曰借光效应。
    海底的世界在海水的反射下五光十色。
    月光下,她手中的刀反射出黯淡的光。
    柔光完全反射出来,使天光,海光溶为一色。
    颜色越深,反射的光越少,吸收的光和热越多。
    花青素能反射光波,可以有效地保护花瓣。
    看,那天上的星星,如同朝阳下的露水一样,一闪一闪反射出亮晶晶的光。
    阳光投射在湖面上,反射着叠叠波光,就像展开一卷斑斓的彩墨画。
    天晴了,撒了泡尿,反射出彩虹。
    书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的现实。
    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
    绿色的湖水被风吹起层层波纹,在阳光照射下反射着粼粼金光.
    看,那天上的星星,好像向阳下的露珠相同,一闪一闪反射出亮闪闪的光。

    汉字详情

    fǎn [fan]
    部首: 228
    笔画: 4
    五笔: R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E
    四角: 72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 hǎn。本义:手心翻转)

    (2) 同本义。通“翻”。覆,倾倒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 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

    (5) 通“返”。返回;回归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6) 又如:反意(返归的念头);反国(归国);反真(返归淳朴);反根(返回本原)

    (7) 未能遵守,违背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8) 又如:反背(背叛);反德(违背事物的准则);反道(违反正道);反情(违反人情);反古(违反古训)

    (9) 往返于…之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10) 又如:反往(往返);反报(往还,反复)

    (11) 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与 桑弘羊及 燕主、 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天(造反);反心(背叛之心);反外(背叛,离异)

    (13) 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14) 又如:反情(内省);反听(自我省察);反观(反省);反躬自问(反问自己)

    (15) 归还;送还

    (16) 又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7) 回报;复命 。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8) 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9) 又如:反隅(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反惑(释疑)

    (20) 反对 。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21) 报复 。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22) 通“贩”( fàn)。贱买而贵卖

    形容词

    (1) 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适得其反;反心内照(反过来对照一下自己);反抄耳光(反手巴掌);反斜面;反函数;反定理;反科学;反义

    副词

    (1) 反而;相反

    反以我为讎。——《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2) 又如:反且(反而)

    名词

    (1) 反革命分子的简称 。如:肃反;三反五反

    (2) 姓

    英文翻译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faan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an3 pon1 [梅县腔] fan3 [东莞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陆丰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3 [宝安腔] fan3 [沙头角腔] fan3 [海陆丰腔] fan3 pon1
    ◎ 潮州话: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旧时:húan)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pʰĭwɐnphyan/phvan
    shè [she]
    部首: 307
    笔画: 10
    五笔: TMD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HDI
    四角: 24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2) 同本义

    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说文》

    三曰五射。——《周礼·保氏》

    射者,男子之事也。——《礼记·射义》

    以射策甲科为郎。——《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

    射声校尉。——《后汉书·光武纪》

    常能为汉伏弩射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射鹄(射箭的靶子);射日(古代神话。传说尧时有十二日并出,庄稼尽被晒枯,后羿射落九日,为民除了害);射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亲自射牛以示隆重);射利(比喻急于追求财利如射矢之速)

    (4) 用推力、压力或弹力送出

    连放火箭,直射北门外方圆两炮台。——《三元里抗英》

    (5) 又如:射门;射弹;射击;射工(传说中能含沙射影的毒虫);喷射;注射

    (6) 猜度

    是何鸟也?王射之。——《吕氏春秋·重言》

    (7) 又如:射虎(猜灯谜。灯谜,又如灯虎、文虎);射覆(一种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使人猜度)

    (8) 打赌

    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汉· 枚乘《七发》

    (9) 谋求,逐取

    江淮豪贾射利。——《新唐书·食货志》

    (10) 又如:射利(谋取财礼)

    (11) 照射,放射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内。——《阎典史传》

    (12) 循着,顺着

    夜非深林荟丛,不能藏蔽,无闻儿啼,即射声而至。——清· 黄宗羲《金孺人墓志铭》

    (13) 瞬间地斜视

    又冷冷地射了屠维岳一眼。—— 茅盾《子夜》

    (14) 拦阻

    谋为石岸,以射水势。——明· 张居正《方氏建水榭铭》

    (15) 嘲弄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鲁迅《三闲集》

    (16) 指投壶 。把箭投向壶里,按投中次数多少决定胜负。输了罚酒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名词

    (1) 放箭的人

    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

    (2) 射法。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 。如:射人(古官名。掌射法以习射仪);射人师(射人之长);射雀(谓射术高超)

    (3) 乡射礼 。如:射宫(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射乡(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

    (4) 圭璋上端锐出部分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周礼·考工记》

    (5) 姓

    英文翻译

    shoot, eject, issue forth, emit

    方言集汇

    ◎ 粤语:je6 jik6 se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a5 jit8 [宝安腔] sa5 [梅县腔] sha5 [海陆丰腔] sha5 rit8 [沙头角腔] sa5 [陆丰腔] sha6 [东莞腔] sa5 [客语拼音字汇] sa4 [台湾四县腔] sa5 j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謝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jahj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