餍足

yàn zú [yan zu]
繁体 饜足
注音 一ㄢˋ ㄗㄨ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1.吃饱,饱足。 2.满足。

词语解释

  1. 吃饱,饱足。

    《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饜足之道也。” 宋 王安石 《枣》诗:“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饜足。”

  2. 满足。

    《元典章·户部十·军兵税不得打量汉军地土》:“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量军户地亩,以此为名,胁敛钱物,所取各皆饜足,方纔释免。”《明史·万国钦传》:“使心骄意大,岂有饜足时。” 何其芳 《画梦录·岩》:“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

引证解释

⒈ 吃饱,饱足。

《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饜足之道也。”
宋王安石《枣》诗:“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饜足。”

⒉ 满足。

《元典章·户部十·军兵税不得打量汉军地土》:“所在官吏不时下乡,言要打量军户地亩,以此为名,胁敛钱物,所取各皆饜足,方纔释免。”
《明史·万国钦传》:“使心骄意大,岂有饜足时。”
何其芳《画梦录·岩》:“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

餍足的国语词典

满足。

餍足的网络释义

餍足

  • 餍足,汉语词汇。
  • 拼音:yàn zú
  • 释义:一是吃饱、饱足的意思;二是满足(多指私欲)的意思。另有经济学同名名词。
  • 餍足造句

    当时,智者各人感受时下之人过于惨酷,尤其是餍足口腹之欲时。他们可以杀失任何活物,然后吃失。
    不知餍足的人类,可神还是不会惩罚你们,因为他远远不像你们依托自己捏造出的上帝真主一般邪恶——那种邪恶只有你们才会拥有。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人们狂热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新奇与时尚,又是这样轻率地抛弃与历史的联系,于是生活就剩下永远也不可餍足的欲望与轻浮的奢华,诗意的情怀再也无处栖息。
    如左右要求供应究诘人,以便相识我的事项情形和性格,我乐于餍足左右要求。
    我想看一看登上烟火上去的那个不知餍足的人,他又回到灯火通明的圣墓墙边。
    如果这样,则可以认为存在着餍足情况。
    进步前辈的软件对于产物举行优化预设,餍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一种新的刺激只是已经餍足了添加物。
    说这话的时候她坦然惬怀的看着我,已经包含了一种遂愿,怡然,餍足的成分在里面。
    假使能找到适当的替代方以餍足其劳动志愿的话,在大大都处境下,边境牧羊犬是不会发作题目的。
    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守着过犹不及的法则。
    “使无能者受振奋,腼腆者获激励,贪婪者得餍足,节制者生欲望,纵欲者遭惩戒,孤僻者变性情。”在这样的语境中,用语越是整饬堂皇,反讽的效果越是强烈。
    更何况人的本性就是无法餍足,因此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
    刀鞘掩护刀的锋利,它本身则餍足于它的痴钝。
    偌大长安城中,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乐兄身处其间,又岂会不懂?输了,就想赢;赢了,想一直赢下去。若是没有,就不择手段去争;已经有了,就想方设法继续攥住。人心就是如此,深不可测,永不餍足。
    若是没有,就不择手段去争;已经有了,就想方设法继续攥住——人心就是如此,深不可测,永不餍足。
    看苍茫青天下,多少权力镇制的高官显贾和餍足暴富而睽违优雅、仁慈、信义与博爱的黯澹可悲的人群,其瑟瑟发抖的灵魂正在凄恐的哀嚎中。
    协会秘书长说:“要是处事和食品能同时餍足年尊长和年青人的必要,那就能皆年夜欢欣了。”。
    萨伊不认为对商品会产生一种普遍的餍足。
    产品批量化、出产自己主动化、出产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餍足客户需求,鼎力大举提高产品位量及减低出产成本;

    汉字详情

    yàn [yan]
    部首: 809
    笔画: 15
    五笔: DDWE
    仓颉: MIKV
    四角: 712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食,厌声。本义:吃饱)

    (2) 同本义

    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返)。——《孟子》

    (3) 又如:餍饫(饱食。也作厌饫);餍饱(吃饱);餍足(吃饱,饱足;满足)

    (4) 使满足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

    (5) 又如:餍服(使人完全信服);餍见(饱见,多见);餍禄(享受厚禄)

    英文翻译

    be satiated, eat one's full

    方言集汇

    ◎ 粤语:jim3

    宋本广韵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

    餍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