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ㄈㄢˋ ㄈㄢˋ ㄑ一ˊ ㄘ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泛泛:浮浅,寻常。形容说话或行文只是表面文章,并不打算真正解决问题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6章:“查办一下,并且下了一道泛泛其词的禁烟命令。”

成语用法

泛泛其词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汉字详情

fàn [fan]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TPY
五行:
吉凶:
仓颉: EHIO
四角: 321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乏声。汎、泛实同一词。本义:漂浮)

(2) 同本义

汎,浮貌。从水,凡声。与泛略同。与氾迥别。——《说文》

汎彼柏舟。——《诗·邶风·柏舟》

汎舟于河。——《国语·晋语》。注:“浮也。”

一曰泛齐。——《周礼·酒正》

汎齐,浮蛾在上汎汎然也。——《释名·释饭食》

汎汎杨舟。——《诗·小雅·菁菁者莪》

乘天潢之汎汎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泛然(漂浮,浮动的样子);泛浮(漂浮);泛萍(比喻漂荡不定);泛蚁(浮在酒上的泡沫)

(4) 漫溢,大水漫流

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5) 又如:黄泛区;泛浸(泛滥淹没);泛涨(水涨溢);泛澜(漫溢横流)

(6) 弥漫

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南朝 宋· 刘铄《歌诗》

(7) 浮现;露出 。如:泛白(浮现白色)

(8) 向上冒出

坑里泛出半人深的水,油汪汪的,漂着汽油。——杨朔《三千里江山》

(9) 通“覂”( fěng),倾覆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 贾谊《论积贮疏》

副词

(1) 假借为氾。广泛,普遍

以杜君言泛汛之。——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情窦既开,必致于泛用无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 又如:泛利(广泛施利);泛涉(广泛涉猎);泛采(取材广泛);泛广(广泛,普遍);泛观(纵观;广泛地浏览)

(3) 不切实际的,浮浅的 。如:空泛;浮泛

英文翻译

to drift, float; careless, reckless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3
◎ 客家话:[东莞腔] fam5 [台湾四县腔] fam5 [客英字典] fam5 [宝安腔] fam5 [梅县腔] fam5 [海陆丰腔] fam6 [客语拼音字汇] fam4 pa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十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梵去聲合口三等pʰĭwɐmphyamh/phvamm
fàn [fan]
部首: 331
笔画: 7
五笔: ITPY
五行:
吉凶:
仓颉: EHIO
四角: 321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乏声。汎、泛实同一词。本义:漂浮)

(2) 同本义

汎,浮貌。从水,凡声。与泛略同。与氾迥别。——《说文》

汎彼柏舟。——《诗·邶风·柏舟》

汎舟于河。——《国语·晋语》。注:“浮也。”

一曰泛齐。——《周礼·酒正》

汎齐,浮蛾在上汎汎然也。——《释名·释饭食》

汎汎杨舟。——《诗·小雅·菁菁者莪》

乘天潢之汎汎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泛然(漂浮,浮动的样子);泛浮(漂浮);泛萍(比喻漂荡不定);泛蚁(浮在酒上的泡沫)

(4) 漫溢,大水漫流

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5) 又如:黄泛区;泛浸(泛滥淹没);泛涨(水涨溢);泛澜(漫溢横流)

(6) 弥漫

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南朝 宋· 刘铄《歌诗》

(7) 浮现;露出 。如:泛白(浮现白色)

(8) 向上冒出

坑里泛出半人深的水,油汪汪的,漂着汽油。——杨朔《三千里江山》

(9) 通“覂”( fěng),倾覆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 贾谊《论积贮疏》

副词

(1) 假借为氾。广泛,普遍

以杜君言泛汛之。——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情窦既开,必致于泛用无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 又如:泛利(广泛施利);泛涉(广泛涉猎);泛采(取材广泛);泛广(广泛,普遍);泛观(纵观;广泛地浏览)

(3) 不切实际的,浮浅的 。如:空泛;浮泛

英文翻译

to drift, float; careless, reckless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3
◎ 客家话:[东莞腔] fam5 [台湾四县腔] fam5 [客英字典] fam5 [宝安腔] fam5 [梅县腔] fam5 [海陆丰腔] fam6 [客语拼音字汇] fam4 pa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十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梵去聲合口三等pʰĭwɐmphyamh/phvamm
[qi]
部首: 201
笔画: 8
五笔: AD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MMC
四角: 44801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期”。期限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代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变成“其”。( )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如:其夫

(10) 它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的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副词

(1) 也许;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词

(1) 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词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英文翻译

his, her, its, their; tha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kei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2 [海陆丰腔] ki2 [宝安腔] ki2 [梅县腔] ki2 [东莞腔] ki2 [客英字典] ki2 [客语拼音字汇] gia1 ki2 [陆丰腔] ki3
◎ 潮州话:ki5 (khî)[潮阳]ki2 (khí)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渠之平聲開口三等gi/gio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