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繁体
诂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5
统一码
8A41
仓颉
YRJR
郑码
SEJ
四角号码
04660
电码
6089
区位码
姓名学
五笔
YDG
注音
ㄍㄨˇ,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詁
gǔ
见“诂”。
笔画数:12;
部首:言;
笔顺编号:411125112251
gǔ
见“诂”。
笔画数:12;
部首:言;
笔顺编号:411125112251
英语翻译
exegesis, explanation; explain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gu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3 [宝安腔] gu3 [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陆丰腔] gu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3 [宝安腔] gu3 [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陆丰腔] gu3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古 | 公戸 | 見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x/kuu |
百度释义
-
见“诂”。
康熙字典
詁【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古。《說文》訓故言也。引《詩》詁訓孔穎達疏:詁、訓、傳者,註解之別名。詁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徐曰》按《爾雅》:詁,古也,言有古今也。會意。《博雅》言也。《正韻》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前漢·揚雄傳》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舊唐書·經籍志》詁訓以紀六經讖
。
又《集韻》《韻會》《正韻》古慕切,古去聲。義同。
又通作故。《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陸德明音義曰:詁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前漢·藝文志》詩經魯故二十五卷。《師古註》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詩攺故訓傳爲詁字,失其眞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詁【卷三】【言部】
訓故言也。从言古聲。《詩》曰詁訓。公戶切
说文解字注
(詁)訓故言也。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分之則如爾雅析故訓言爲三。三而實一也。漢人傳注多偁故者、故卽詁也。毛詩云故訓傳者、故訓猶故言也。謂取故言爲傳也。取故言爲傳、是亦詁也。賈誼爲左氏傳訓故。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从言。古聲。公戸切。五部。詩曰詁訓。此句或謂卽大雅古訓是式。或謂卽毛公詁訓傳。皆非是。按釋文於抑、告之話言下云。戸快反。說文作詁。則此四字當爲詩曰告之詁言六字無疑。毛傳曰。詁言古之善言也。以古釋詁正同許以故釋詁。陸氏所見說文未誤也。自有淺人見詩無告之詁言。因改爲詩曰詁訓。不成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