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繁体
箏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8
统一码
7B8F
仓颉
HBSD
郑码
MPXB
四角号码
88507
电码
4620
区位码
姓名学
五笔
TEVH
注音
ㄓㄥ,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箏
zhēng
同“筝”。
笔画数:14;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34435112
zhēng
同“筝”。
笔画数:14;
部首:竹;
笔顺编号:31431434435112
英语翻译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ki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ng1 za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en1 [宝安腔] zang1 [台湾四县腔] zen1 [梅县腔] zen1 [客英字典] zen1 [东莞腔] zang1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e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en1 [宝安腔] zang1 [台湾四县腔] zen1 [梅县腔] zen1 [客英字典] zen1 [东莞腔] zang1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en1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下平十三耕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爭 | 側莖 | 莊 | 耕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梗 | 耕 | ʧæŋ | creng/traeng |
百度释义
-
同“筝”。
康熙字典
箏【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箏【卷五】【竹部】
鼓弦竹身樂也。从竹爭聲。側莖切
说文解字注
(箏)五弦筑身樂也。各本作弦竹身。不可通。今依太平御覽正。風俗通曰。箏、謹按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幷梁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據此知古箏五弦。恬乃改十二弦。變形如瑟耳。魏晉以後。箏皆如瑟十二弦。唐至今十三弦。筑似箏、細項。古筑與箏相似、不同瑟也。言筑。身者、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言五弦筑身者、以見箏之弦少於筑也。宋書樂志改筑身爲瑟身。誤矣。从竹。筑本竹聲。故从竹。卽从筑省也。筑箏皆木爲之。爭聲。側莖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