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o,bō [bao,bo]
部首 刂部(刂部)
笔画 10画
结构 左右结构
部首为刂部(刂部),总笔画10画

基本信息

繁体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8
统一码 525D
仓颉 VELN
郑码 ZMKK
四角号码 22900
电码 0475
区位码
姓名学
五笔 XGIJ
注音 ㄅㄠ,ㄅㄛ,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 bāo ]

同“剥”。

[ bō ]

同“剥”。

英语翻译

peel, peel off, to shell, strip

方言集汇

◎ 粤语:bok1 mok1
◎ 客家话:[梅县腔] bok7 [陆丰腔] bok7 [客语拼音字汇] bog5 [宝安腔] bok7 [沙头角腔] bok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北角入聲開口二等pɔkpruk/peok

百度释义

[ bāo ]

1. 同“剥”。

[ bō ]

1. 同“剥”。

康熙字典

剝【子集下】【刀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𠚪《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說文》裂也。从刀,彔聲。《玉篇》削也。《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增韻》褫也,脫也。

卦名。《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殺牲體解之名。《詩·小雅》或剝或亨。

《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詩·豳風》八月剝棗。《註》擊也。

音卜。《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剝【卷四】【刀部】

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聲。𠚩,剥或从卜。北角切

说文解字注

(剝)裂也。衣部曰。裂、繒餘也。謂?破也。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爲𡔷也。八月剝瓜。畜瓜之時也。剝棗。剝也者、取也。栗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按剝鱓者、謂殘其皮。剝瓜棗者、謂殘其實。其用一也。皮部曰。剝取獸革。與剝鱓合。孔子易傳曰。致飾。然後通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竆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按此是剝訓盡。裂則將盡矣。豳風假剝爲攴。八月剝棗。毛曰。剝、擊也。音義云。普⺊反。故知剝同攴也。小正傳云取。毛傳云擊。此後人訓詁必密於前人也。从刀彔。彔、刻也。說從彔之意。彔下云。刻木彔彔也。破裂之意。彔亦聲。北角切。三部。一曰剝、割也。此別一義。與上義相通。按此篆解說、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正義宋刻本參定。

相似汉字

最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