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的诗词 拼音:hú shì 诗词作品:16首
胡适

基本信息

胡适的出生地: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

胡适的逝世时间:1962年2月24日

胡适的信仰:自由主义,实验主义

胡适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百科介绍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2]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3]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领袖,开创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新青年,提倡白话文。

生平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的诗词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
259 次浏览

也是微云

64 次浏览

希望

51 次浏览

一念

35 次浏览

蝴蝶

31 次浏览

老鸦

31 次浏览

梦与诗

29 次浏览

秘魔崖月夜

27 次浏览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