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

基本信息
瞿秋白的出生地:江苏常州
瞿秋白的逝世时间: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百科介绍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政治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宜兴。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作为 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为了纪念瞿秋白,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1]
瞿秋白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翻译《国际歌》参与建立上海大学,培养大批栋梁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