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成语用法
仪静体闲作谓语、定语;指女子仪态。
仪静体闲的网络释义
仪静体闲
- 仪静体闲是一个词语,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仪静体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动词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2) 安静;宁静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
本朝不静。——《吕氏春秋·音律》
静乃明几。——《吕氏春秋·审分》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晋· 支遁《八关斋会诗序》
(3) 又如:静雅(安静);静鞭(帝王仪仗的一种,鞭形,振之作响,令人肃静。也叫“鸣鞭”);静办处(安静的地方)
(4) 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
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本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5) 又如:静物(静止不动的物体);静美(静止形态的美);静风(空气无显著的运动);静海(平静的海);静流(死水)
(6) 没有声响;寂静
茅檐人静。——陆游《夜闻杜鹃》
静间按些。——《楚辞·招魂》
(7) 又如:静巉巉(静碜碜,静沉沉。形容沉静、静悄悄);静荡荡(寂静空旷的样子);静室(静舍。清静的居室。寺院)
(8) 沉着,冷静 。如:静言(沉静地思考);静钝(沉着冷静,不露锋芒);静处(冷静地立身处世)
(9) 贞洁,不轻佻 。如:静女(贞静、不轻佻的女子);静专(贞静专一)
(10) 同“净”。干净,纯净
其告维何,边豆静嘉。——《诗·大雅·既醉》
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淮南子·本经》
(11) 又如:静扫(打扫干净);静青(纯青);静嘉(洁净美好)
(12) 恬淡;平和 。如:静退(恬淡谦逊);静意(静心,不动心意);静好(安定美好)
(13) 善
东门之栗,有静家室。——《艺文类聚》引《韩诗》
(14) 倦怠
其静也,日减其所有,而损其所成。——《太玄》
动词
(1) 清理;使干净
(2) 又如:静狱(清理牢中的囚犯);静室(清扫居室)
(3) 使安定
大匡用惠,施舍静众。——《逸周书·大匡》
(4) 又如:静心(使心灵安定);静民(安定民心);静边(安定边境)
(5) 通“诤”。直言相劝,止人之失
陈言而伏,静而正之。——《礼记·儒行》
名词
(1) 古州名
(2) 唐置。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
(3) 辽置。在今辽宁省境
(4) 通“情”。真情
中静不留,裕德无求。——《管子·势》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礼记·乐记》
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礼记·表记》
饰貌者不情。——《大戴礼·文王官人》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tī
(2) 另见
tǐ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獖 | 蒲本 | 並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bʰuən | buonx/buoo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门中有木。本义:栅栏)
(2) 同本义
闲,阑也。——《说文》
人闲有家。——《易·家》。注;“阑也。”
日闲舆卫。——《易·大畜》。注:“阂也。”
舍则守王闲。——《周礼·虎贲氏》。郑玄注:“闲,梐枑。” 贾公彦疏:“闲与梐枑皆禁卫之物。”
(3) 马厩,关养马的地方
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周礼·夏官》
龙与闲驹。——《汉书·百官表》
(4) 又如:闲厩(古代皇家养牲口的地方);闲驹(养马之所)
(5) 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
掌十有二闲之政教。——《周礼·痩人》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6) 阻隔
亲非其肤,…中心闲也。——《太玄经》
(7) 又如:闲间(间隔)
动词
(1) 限制,约束
虽收放心,闲之维艰。——《书·毕命》
闲之以义。——《左传·昭公六年》
(2) 又如:闲检(约束检点);闲节(限制;约束)
(3) 熟悉、熟练。通“娴”
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
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因于彼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春秋繁露·五行逆顺》
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肥水之战》
(4) 又如:闲习(熟习);闲晓(熟悉);闲博(熟习博通)
(5) 防止
建极闲邪。(建立准则,防止邪说。)——刘禹锡《天论》
形容词
(1) 闲暇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贾谊《鹏鸟赋》
闲来垂钓。——唐· 李白《行路难》
闲驱泾水。—— 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人闲桂花落(“闲”通“閒”)。——唐· 王维《鸟鸣涧》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唐· 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闲男女(糊涂虫,蠢傢伙);闲踢蹬(闲游逛);闲戏(闲嬉。游戏,玩耍);闲遥遥(闲邀邀,闲摇摇。悠闲自在或闲散无聊)
(3) 空着,没使用
又多闲田。——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野无闲田。——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闲田闲地;闲屋(无人居住的房屋);闲壤(闲置的土地);闲园(荒园)
(5) 悠闲
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前蜀· 韦庄《谒金门》
(6) 又如:闲晏(悠闲安逸);闲素(悠闲纯朴);闲肆(悠闲自然);闲蹓(闲逛。散步)
(7) 与正事无关的 。如:闲是闲非(无关紧要的是是非非);闲冤家(与自己利害无关反同人结仇的人);闲账(与己无关的事)
(8) 空虚
向来的幻境安在,回首总成闲。——刘克庄《水调歌头·和西外判宗湖楼韵之三》
(9) 又如:闲宵(寂寞无聊的夜晚)
(10) 安静
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淮南子·本经》
闲亭独坐。——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1) 又如:闲裕(安静从容);闲旷(安静空旷);闲邃(闲静深远);闲默(安静沉默)
(12) 娴雅。通“娴”
妖冶闲都。——《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美女妖且闲,採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
(13) 又如:闲整(闲雅整洁);闲媚(娴雅柔美;闲雅妩媚)
(14) 大
闲显轩敞,云屋晧旰。——《文选·曹植·七启》
(15) 空阔;宽大
像设居室,静闲安些。——《楚辞》
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无遮碍。——元· 张养浩《普天乐》
(16) 又如:闲燥(宽敞);闲敞(广阔空旷)
名词
(1) 空闲的时间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2) 闲职
投闲置散了,乃分之宜。——韩愈《进学解》
(3) “閒”另见
“间”; “间”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oiⁿ5 [揭阳、潮阳]ai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