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广(
),从林(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2)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名词
(1) 麻的茎皮纤维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形容词
(1) 形容众多,混乱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动词
(1) 穿丧服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2 [客英字典] ma2 [沙头角腔] ma2 [陆丰腔] ma3 [台湾四县腔] ma2 [客语拼音字汇] ma2 [东莞腔] ma2 [梅县腔] ma2 [宝安腔] m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麻 | 莫霞 | 明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ma | mra/me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酉(
),从卒。“酉”表示酒,“卒”表示终结。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就醉了。本义:醉酒)(2) 同本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醉,酒卒也。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酒溃也。——《说文》。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小雅·宾之初筵》
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醉里吴音相媚好。——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沉醉不知归路。——宋· 李清照《如梦令》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苍颜白发,頺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醇醲。——明· 刘基《卖柑者言》
酉,为酒所酣曰醉。——《洪武正韵》
(3) 又如:醉是醒时言(醉后说的常是真心话);醉饱(酒足饭饱);醉沈(指酒后所作的书画);醉魔咕咚(醉呼呼);醉兴勃勃(醉后神情亢奋);醉呼卢(醉呼呼睡大觉);醉沉沉(沉醉的样子)
(4) 用酒浸制的
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闲情偶寄》
(5) 又如:醉蟹(酒渍的螃蟹);醉虾
(6) 昏愦,糊涂 。如:醉梦(指人糊里糊涂如醉如梦);醉命(胡乱下的命令);醉痴(精神恍惚不安)
(7) 沉酣入迷;爱好
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送赵六贞固》
(8) 又如:醉乡砚田(沉缅于美酒与文墨之间);醉飞吟盏(在喝酒的同时作诗);醉侯(称喜欢喝酒而又有酒量的人);醉翁(喜好喝酒的老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ui5 [客英字典] zui5 [沙头角腔] zui5 [陆丰腔] zui5 [台湾四县腔] zui5 [宝安腔] zui5 [东莞腔] zui5 [梅县腔] zui5 [客语拼音字汇] zu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醉 | 將遂 | 精 | 脂A合 | 去聲 | 寘 | 合口三等 | 止 | 脂A | tswi | cyih/zvih |
详细解释
jiào
动词
(1) 睡醒
觉,悟也。从见,學省声。——《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卓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2) 又如:觉卧(觉醒时和寝卧时);觉寤(睡醒);觉寝(自睡中觉醒)
(3) 通“挍”、“校”。比较,较量
如此贤不肖相觉。——《孟子·离娄下》注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名词
(1) 俗称睡眠为睡觉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齐物论》
觉见卧闻。——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惟觉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2) 又如:睡了一大觉
(3) 一次短的睡眠,打盹 。如:午觉;累了可以扒在桌上睡一觉
量词
(1) 睡眠一次为一觉 。如:睡了一觉中觉
(2) 另见
jué
动词
(1)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2) 同本义
觉,悟也。——《说文》
上欲起贤,未觉。——《汉书·董贤传》
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且有大觉。——《庄子·齐物论》
叔术觉焉。——《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又如:觉来(醒来);觉悟;如梦初觉
(4) 感觉到,意识到
而觉跌千里者。——《荀子·王霸》。注:“知也。”
岛不觉。——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常觉一切。——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更觉胆落。——《广东军务记》
(5) 又如:觉道(觉得);不知不觉;觉发(发觉)
(6) 启发;使人觉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章上》
(7) 发觉,发现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之觉。——《资治通鉴·唐纪》
名词
(1) 感觉器官 。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元(脑神)
(2) 贤智者之称
藏埋于终古,而未寤于前觉也。——晋· 左思《吴都赋》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酉,星声。酉(
)与酒有关。本义:酒醒)(2) 同本义
醒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今宵酒醒何处。——宋· 柳永《雨霖铃》
(3) 又如:醒酒石(可以醒酒的石头);醒酒汤(可以醒酒的羹汤);醒药(醒酒的药);醒狂(不醉而狂)
(4) 醒悟 。如:猛醒(猛然觉悟;忽然明白过来);醒心(神志清醒;清醒的认识);醒素(清醒);梦醒
(5) 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亦醒。
大儿醒。
大儿初醒声。
(6) 又如:醒睡(睡眠中保持警觉,不沉睡);醒困(消除困倦);醒松(惺松。刚苏醒的样子);醒觉(由睡眠或昏迷而苏醒)
(7) 动植物的恢复生机或由蛰伏而活动 。如:醒水(秧苗插下后复苏存活);醒绽(方言。树木返青发芽)
(8) 方言。知道,懂得 。如:醒得(懂得,知道);醒事(懂事)
(9) 消除
等她气醒了,再回家来。——周立波《山乡巨变》
(10) 用同“擤”
摸出手帕醒鼻涕。——巴金《电》
(11) 又如:醒鼻涕(擤鼻涕)
形容词
(1) 明白;明显
童奶奶道:“这话我不醒的。”——《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醒醒白白(明明白白);醒豁(清醒,明白);醒眼
(3) 用同“腥” 。如:手醒(手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ang3 siang1 [梅县腔] siang3 [沙头角腔] siang3 [客语拼音字汇] xiang3 [客英字典] siang3 ciang3 [宝安腔] siang3 [东莞腔] siang3 [陆丰腔] siang3 [台湾四县腔] siang3 sia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星 | 桑經 | 心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seng | sie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