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避

gěng bì [ geng bi]
繁体 鯁避
注音 ㄍㄥˇ ㄅ一ˋ

词语释义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鲠而避强,不可谓刑。"韦昭注:"鲠,害也。"后以"鲠避"谓避害。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臺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引证解释

⒈ 后以“鯁避”谓避害。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注:“鯁,害也。”
唐孙樵《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钱谦益《跋王原吉<梧溪集>》:“谢皐羽之于亡宋也, 西臺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原吉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鲠避的网络释义

鲠避

  •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鲠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鲠,害也。”后以“鲠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鲠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栗,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台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摅指斥,一无鲠避者也。”
  • 汉字详情

    gěng [geng]
    部首: 810
    笔画: 15
    五笔: QGGQ
    五行:
    仓颉: NMMLK
    四角: 2114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鱼(或从骨),更声。本义:鱼骨,鱼刺)

    (2) 同本义

    鲠,鱼骨也。——《说文》

    (3) 又如: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4) 病患,祸害

    除鲠而避强。——《国语·晋语》。注:“害也。”

    (5) 又如:鲠慰(悒郁中得到安慰)

    动词

    (1) 假借为“骾”。鱼刺卡在喉咙里

    骾,食骨留咽中也。——《说文》

    鱼去乙。——《礼记·内则》。注:“食之鲠人。”

    (2) 又如:他被鱼刺鲠住了

    (3) 阻塞;堵塞

    楚师屠 汉卒, 睢河鲠其流。——《文选·刘孝标·辨命论》

    (4) 通“哽” 。如:鲠涕(哽咽流涕,哭泣而不敢出声的样子);鲠泗(哽咽流涕);鲠裂(哽咽悲伤);鲠塞(哽咽气塞)

    形容词

    刚直 。如:鲠言直议;鲠亮(刚毅正直,光明磊落);鲠论(正直的议论);鲠谔(说话正直);鲠气(刚正不阿的气概);鲠固(刚正坚定)

    英文翻译

    fish bones; honest, up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gang2

    宋本广韵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

    鲠避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