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矟

mǎ shuò [ ma shuo]
繁体 馬矟
注音 ㄇㄚˇ ㄕㄨㄛˋ

词语释义

马上所持的长矛。

词语解释

  1. 马上所持的长矛。

    南朝 梁简文帝 《马矟谱序》:“马矟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南史·柳世隆传》:“﹝ 柳世隆 ﹞常自云:‘马矟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男儿须作健,清谈兼马矟。”

引证解释

⒈ 马上所持的长矛。

南朝梁简文帝《马矟谱序》:“马矟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
《南史·柳世隆传》:“﹝柳世隆﹞常自云:‘马矟第一,清谈第二,弹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务。”
清吴伟业《哭志衍》诗:“男儿须作健,清谈兼马矟。”

马矟的网络释义

马矟

  • 马矟,读音是mǎ shuò,汉语词汇,解释为马上所持的长矛。
  • 汉字详情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shuò [shuo]
    部首: 509
    笔画: 12
    五笔: CBTE
    仓颉: NHFB
    四角: 19227

    详细解释

    名词

    古兵器名,即长矛。也作“槊” 。如:矟毦(指槊上用羽毛所做的缨)

    英文翻译

    lance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ok7 [客英字典] sok7 [台湾四县腔] sok7 [梅县腔] s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角入聲開口二等ʃɔksruk/sheok

    马矟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