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棰

mǎ chuí [ ma chui]
繁体 馬箠
注音 ㄇㄚˇ ㄔㄨㄟˊ

词语释义

1.亦作"马捶"。亦作"马垂"。 2.马杖;马鞕。

词语解释

  1. 亦作“ 马捶 ”。亦作“ 马垂 ”。马杖;马鞕。《庄子·至乐》:“ 庄子 之 楚 ,见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太王 以 狄 伐故,去 豳 ,杖马箠居 岐 ,国人争随之。”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鳩形殊用刻,马箠不同功。”《西湖二集·会稽道中义士》:“马垂问髐形,南面欲起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 董 ( 董恒 )怒发如雷,马箠乱下如雨, 封 头面皆破,流血满衣,释手而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马捶”。亦作“马垂”。马杖;马鞕。

《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马捶。”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
宋梅尧臣《依韵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鳩形殊用刻,马箠不同功。”
《西湖二集·会稽道中义士》:“马垂问髐形,南面欲起语。”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董(董恒 )怒发如雷,马箠乱下如雨, 封头面皆破,流血满衣,释手而退。”

马棰的网络释义

马棰

  • 马棰,读音mǎ chuí,汉语词语,意为马杖、马鞕。
  • 汉字详情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chuí [chui]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TGF
    五行:
    仓颉: DHJM
    四角: 429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垂声。本义:短木棍)

    (2) 同本义

    一尺之棰。——《庄子·天下》

    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王充《论衡·订鬼》

    (3) 又如:棰革(杖鞭);棰楚(杖刑)

    (4) 鞭子,马鞭

    季氏负箠谢过。——《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汉书·司马迁传》

    手苦于箠辔。——《汉书·王吉传》

    (5) 又如:棰策(鞭子);棰楚(鞭杖之类刑具)

    动词

    (1) 同“捶”。敲打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汉书·路温舒传》

    (2) 又如:棰杖(用杖责打);棰顿(捶敲)

    (3) 鞭笞 。如:棰殴(鞭打);棰拊(鞭策);棰笞(鞭责)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