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

mǎ zhèng [ ma zheng]
繁体 馬政
注音 ㄇㄚˇ ㄓㄥˋ

词语释义

1.亦作"马正"。 2.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词语解释

  1. 亦作“ 马正 ”。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 孔颖达 疏:“班马政者,谓班布乘马之政令。”《吕氏春秋·仲夏》:“游牝别其羣,则縶腾驹,班马正。”《淮南子·时则训》引此文作“马政”。 宋 李纲 《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朝廷讨论监牧之制,修復马政。”《明史·太祖纪三》:“丁卯,置行太僕寺於 山西 、 北平 、 陕西 、 甘肃 、 辽东 ,掌马政。” 清 曹寅 《南辕杂诗·荒庄》:“船纲发卒屯田废,冏牧徵金马政荒。”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
孔颖达疏:“班马政者,谓班布乘马之政令。”
《吕氏春秋·仲夏》:“游牝别其羣,则縶腾驹,班马正。”
《淮南子·时则训》引此文作“马政”。 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朝廷讨论监牧之制,修復马政。”
《明史·太祖纪三》:“丁卯,置行太僕寺於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掌马政。”
清曹寅《南辕杂诗·荒庄》:“船纲发卒屯田废,冏牧徵金马政荒。”

马政的网络释义

马政 (中国古代官方马匹管理制度)

  • 马政,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马政为国家重务,马政即成为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养马即成为百姓的重要义务。此项义务从明初开始。明代民间养马有三种形式:种马、表马、寄养马。民间养官马,马户不仅要保证马的健壮,而且完成孳息之额,否则要如数赔偿。
  • 骑兵代表古代战略投送能力,定为相同于今天的战斗机。在古代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据当时人估计,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一大缺点。所以漠南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想养马,就要从人的嘴里夺粮食去给马匹,代价太大,农耕民族只能用丝绸去游牧民族那里换马匹,战力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历史上一旦农耕或游牧政权建立起农耕+游牧复合型帝国就碾压对方。
  • 汉字详情

    [ma]
    部首: 320
    笔画: 3
    五笔: CNN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VSM
    四角: 7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2)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3) 又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伕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4)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为胜者立马。——《礼记·投壶》

    (5) 又如:马子(筹码)

    (6) 姓

    动词

    (1) 〈方〉∶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 。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2) 驾着马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扬扬

    形容词

    大的。如:马道(大路);马包(被包。中间开口、两旁可以塞进东西的长布袋);马船(大型官船);马溜子船(航行速度较快的大船)

    英文翻译

    horse;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87

    方言集汇

    ◎ 粤语:maa5
    ◎ 潮州话:bhê2 maⁿ2

    宋本广韵

    zhèng [zheng]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GH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2) 同本义

    政,正也。——《说文》

    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 又如:正己

    (4)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

    名词

    (1) 政治;政事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

    (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

    (5) 政策;法令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7) 官长;主事者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8) 又如:学政;盐政

    (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

    (10) 政权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2) 朝廷;政府机关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13) 姓

    英文翻译

    government, political affairs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n5 [东莞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陆丰腔] zhin5 [梅县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5 [海陆丰腔] zhin5 [台湾四县腔] tsi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五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盛清開去聲開口三等tɕĭɛŋcjengh/tje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