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职

guǎn zhí [ guan zhi]
繁体 館職
注音 ㄍㄨㄢˇ ㄓˊ

词语释义

统称唐宋于昭文馆 唐时又称弘文馆 ﹑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

词语解释

  1. 统称 唐 宋 于昭文馆( 唐 时又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唐 制,宰相四人,首相为 太清宫 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集贤殿 大学士,以此为次序。”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馆职名存》:“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 集贤殿 修撰、史馆修撰,直 龙图阁 ,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次日, 张説 入朝,见帝谢罪,因力荐 浩然 之才,可充馆职。”

引证解释

⒈ 统称唐宋于昭文馆( 唐时又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
宋洪迈《容斋随笔·馆职名存》:“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
《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次日, 张説入朝,见帝谢罪,因力荐浩然之才,可充馆职。”

馆职的国语词典

唐宋时,凡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等处为直馆、直院等官职,称为「馆职」。《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

馆职的网络释义

馆职

  • “馆职”是宋朝官制中特设的一种官职。简单地说“馆职”是指在“馆阁”中供职。
  • 汉字详情

    guǎn [guan]
    部首: 328
    笔画: 11
    五笔: QNP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VJRR
    四角: 237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2) 同本义

    馆,客舍也。——《说文》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遗人》

    适子之馆兮。——《诗·郑风·缁衣》

    于豳斯馆。——《诗·大雅·公刘》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公子围聘于 郑,…将入馆。——《左传·昭公元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馆人(负责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馆客(接待宾客,安置于馆舍);馆驿(馆舍驿站)

    (4) 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公馆复。——《礼记·曾子问》。注:“若今县官舍也。”

    及蒩馆。——《周礼·司巫》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梁启超《谭嗣同传》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此指塾师教书之处)。——《儒林外史》

    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馆地(学馆;教书工作);建馆;馆伴(在使馆里接待陪伴外国使节,亦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馆伴使(亦称“伴使”。接待陪同外国使节的官员);茶馆;饭馆;酒馆;咖啡馆;理发馆;照相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

    动词

    住,住宿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元年》

    英文翻译

    public buil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gun2

    宋本广韵

    zhí [zhi]
    部首: 605
    笔画: 11
    五笔: B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JRC
    四角: 164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只(戠 zhí)声。“职”是“记”的意思。 段玉裁:“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本义:识;记。职为识之本字)

    (2) 同本义

    职,记微也。——《说文》

    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主管;任职

    天职生覆。——《列子·天端》。注:“主也。”

    职于南京。——《明史》

    (4) 又如:职称言路(做谏官);职任民社(管理人民与国家);职客(红、白喜事的主持人);职内(古官名。掌邦赋收入)

    (5) 尽职;称职

    其不职或贪暴,免归田里,以明赏罚之信。——《新唐书》

    (6) 又如:职办(称职而能办事)

    名词

    (1) 职务;职业;职责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孟子》

    设官分职。——《周礼·太宰》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代百司之职。——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将尽厥职。——明·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专职(由专人担任的职务);革职(撤职);职役(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职事僧(寺院中分管各项职务的僧人)

    (3) 职位;执行事务所

    解辫清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迁我京职。——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宰相之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职任(指官员的职位和职责);职僚(职官僚属);职钱(官吏在职时所得的俸钱)

    (5) 贡赋,向朝庭交的财物

    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战国策·燕策》

    (6) 又如:职贡(职方的贡物。各地以时入员的货品)

    (7) 姓

    英文翻译

    duty, profession; office, post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