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饥荒贫瘠。棘,通“ 瘠 ”。
《南齐书·顾宪之传》:“案 吴兴 频岁失稔,今兹尤饉,去之从丰,良由饥棘。”
引证解释
⒈ 饥荒贫瘠。棘,通“瘠”。
引《南齐书·顾宪之传》:“案吴兴频岁失稔,今兹尤饉,去之从丰,良由饥棘。”
饥棘的网络释义
饥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朿(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2)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棘,小枣丛生者。——《说文》
實于丛棘。——《易·坎》
园有棘。——《诗·魏风·园有桃》
伐棘枣以为矜。——《淮南子·兵略》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陆龟蒙《吴宫怀古》
(3) 又如:棘薪(指酸枣树已长成薪柴)
(4) 泛指有芒刺的草木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虫伏棘根。——《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荆棘丛生;披荆斩棘;棘针科(有棘刺的植物,荆棘丛);棘匕(枣木做的饭匙。匕:饭勺或羹匙);棘楚(即荆棘。有芒刺的草木)
(6) 解剖结构上的一种刺状突起或齿状突起 。如:额棘;髂棘
(7) 四轴海绵骨针,其中辐肋等长或近于等长
(8) 通“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与横击
子都拔棘以逐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礼记·明堂位》
(9) 又如:棘门(宫门。即戟门。古代帝王宿处门口武士执戟或插戟于地守卫,称棘门)
(10) 中国地名
(11) 春秋鲁国的都城,在今山东省肥城县南
(12) 春秋楚国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永城县南
(13) 姓
形容词
(1) 棱角整饬,锋刃锐利
仁失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诗·小雅·斯干》
(2) 办事艰难
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唐· 刘知几《史通》
(3) 通“亟”。急切,急迫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文王有声》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小雅·采薇》
(4) 通“瘠”。瘦弱;土地不肥沃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诗·桧风·素冠》
凡耕之大方……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吕氏春秋·任地篇》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t7 [宝安腔] git7 [梅县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海陆丰腔] g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殛 | 紀力 | 見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kik/kiok | k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