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倦
词语释义
饥饿疲倦。
词语解释
飢饿疲倦。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庄樊姬》:“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飢倦乎?’”《后汉书·冯异传》:“ 异 以士卒飢倦,可且休, 禹 不听,復战,大为所败。”
引证解释
⒈ 飢饿疲倦。
引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飢倦乎?’”
《后汉书·冯异传》:“异以士卒飢倦,可且休, 禹不听,復战,大为所败。”
饥倦的网络释义
饥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卷声。本义:疲倦,劳累)
(2) 同本义
倦,疲也。——《汉书·司马相如传》集注
倦狭路之迫隘。——潘岳《西征赋》
不继之以倦。——《礼记·表记》
居之无倦。——《论语》
士卒罢倦。——《汉书·严助传》
文倦于事。——《战国策·齐策四》
劳苦倦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鸟倦飞而知还。——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公倦。——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困倦(疲乏想睡);倦程(倦于旅程);倦飞(疲于飞行。以鸟自比,比喻归隐);倦怯(倦怠而没心绪);倦惫(疲倦困惫);倦闷(疲倦烦闷);倦劳(疲倦劳累)
(4) 懈怠,厌烦,厌倦
诲人不倦。——《论语》
则徧而不倦。——《国语·晋语》。注:“懈也。”
(5) 又如:闷倦(烦闷厌倦);倦游(厌于游宦而想辞官);倦笔(不经心的手笔);倦世(厌倦于俗世的生活)
动词
(1) 蹲坐,双臂贴近身体弯下腰去,或蜷腿并用臀部贴近地面。通“踞”
方倦龟壳而食蛤梨。——《淮南子》
(2) 衰减
居贫苦而志不倦。——《论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n5 (kioi5) gien3 [梅县腔] kian3 [东莞腔] ken5 [客语拼音字汇] kian4 [陆丰腔] kian6 [客英字典] ken3 kien5 [海陆丰腔] kien5 (kioi5) gien3 [宝安腔] k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倦 | 渠卷 | 羣 | 仙B合 | 去聲 | 霰 | 合口三等 | 仙B | 山 | gyenh/gwenn | gʰĭw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