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吕

yīn lǚ [ yin lv]
繁体 音呂
注音 一ㄣ ㄌㄩˇ

词语释义

音律。吕,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词语解释

  1. 音律。吕,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三折:“知音吕,借意儿嘲风咏月;有体段,当场儿攧竹分茶。” 明 汤式 《一枝花·赠教坊张韶舞善吹箫》套曲:“七数明,指法轻清;六律谐,音吕和平。”参见“ 音律 ”。

引证解释

⒈ 音律。吕,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参见“音律”。

元乔吉《扬州梦》第三折:“知音吕,借意儿嘲风咏月;有体段,当场儿攧竹分茶。”
明汤式《一枝花·赠教坊张韶舞善吹箫》套曲:“七数明,指法轻清;六律谐,音吕和平。”

音吕的国语词典

音律、曲调。

音吕的网络释义

音吕

  • 音吕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yīn lǚ ,意思是音律。
  • 汉字详情

    yīn [yin]
    部首: 907
    笔画: 9
    五笔: U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TA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
    [lv]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2) 同本义。“膂”的古字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3)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4) 通“旅”。客舍

    自今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睡虎地 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5) 古国名 。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6) 吕县 。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7) 吕州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8) 姓。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