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营炮

jìng yíng pào [ jing ying pao]
繁体 靜營炮
注音 ㄐ一ㄥˋ 一ㄥˊ ㄆㄠˊ

词语释义

1.指主帅升帐时所放的炮﹐以令肃静。

词语解释

  1. 指主帅升帐时所放的炮,以令肃静。

    《水浒传》第一○九回:“放炮、鸣金鼓、升旗,随放静营炮,各营哨头目,挨次至帐下,齐立肃静,听施号令。”

引证解释

⒈ 指主帅升帐时所放的炮,以令肃静。

《水浒传》第一〇九回:“放炮、鸣金鼓、升旗,随放静营炮,各营哨头目,挨次至帐下,齐立肃静,听施号令。”

静营炮的网络释义

静营炮

  • 静营炮 :
  • jìnɡ yínɡ pào
  • 1.指主帅升帐时所放的炮﹐以令肃静。
  • 汉字详情

    jìng [jing]
    部首: 801
    笔画: 14
    五笔: GEQH
    五行:
    仓颉: QBNSD
    四角: 5725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2) 安静;宁静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

    本朝不静。——《吕氏春秋·音律》

    静乃明几。——《吕氏春秋·审分》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晋· 支遁《八关斋会诗序》

    (3) 又如:静雅(安静);静鞭(帝王仪仗的一种,鞭形,振之作响,令人肃静。也叫“鸣鞭”);静办处(安静的地方)

    (4) 静止,物体不运动(跟“动”相反)

    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本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5) 又如:静物(静止不动的物体);静美(静止形态的美);静风(空气无显著的运动);静海(平静的海);静流(死水)

    (6) 没有声响;寂静

    茅檐人静。——陆游《夜闻杜鹃》

    静间按些。——《楚辞·招魂》

    (7) 又如:静巉巉(静碜碜,静沉沉。形容沉静、静悄悄);静荡荡(寂静空旷的样子);静室(静舍。清静的居室。寺院)

    (8) 沉着,冷静 。如:静言(沉静地思考);静钝(沉着冷静,不露锋芒);静处(冷静地立身处世)

    (9) 贞洁,不轻佻 。如:静女(贞静、不轻佻的女子);静专(贞静专一)

    (10) 同“净”。干净,纯净

    其告维何,边豆静嘉。——《诗·大雅·既醉》

    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淮南子·本经》

    (11) 又如:静扫(打扫干净);静青(纯青);静嘉(洁净美好)

    (12) 恬淡;平和 。如:静退(恬淡谦逊);静意(静心,不动心意);静好(安定美好)

    (13) 善

    东门之栗,有静家室。——《艺文类聚》引《韩诗》

    (14) 倦怠

    其静也,日减其所有,而损其所成。——《太玄》

    动词

    (1) 清理;使干净

    (2) 又如:静狱(清理牢中的囚犯);静室(清扫居室)

    (3) 使安定

    大匡用惠,施舍静众。——《逸周书·大匡》

    (4) 又如:静心(使心灵安定);静民(安定民心);静边(安定边境)

    (5) 通“诤”。直言相劝,止人之失

    陈言而伏,静而正之。——《礼记·儒行》

    名词

    (1) 古州名

    (2) 唐置。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

    (3) 辽置。在今辽宁省境

    (4) 通“情”。真情

    中静不留,裕德无求。——《管子·势》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礼记·乐记》

    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礼记·表记》

    饰貌者不情。——《大戴礼·文王官人》

    (5) 姓

    英文翻译

    quiet, still, motionless; gentl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6

    宋本广韵

    yíng [ying]
    部首: 301
    笔画: 11
    五笔: APK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BRR
    四角: 446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2) 同本义

    营,币居也。——《说文》。段玉裁注:“币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众目营方。——《五等论》。注:“布居也。”

    冬则居营窟。——《礼记·礼运》。按,四围拥土也。

    (3) 围绕;缠绕

    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汉书》

    (4) 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

    (5) 扎营 。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军队)

    (6) 建造

    尝加营葺。——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营作(建造);营宫(营建宫室);营饰(建筑装璜);营筑(建筑;修建);营缮(修缮,修建);营绘(营建绘饰)

    (8) 经营

    召伯营之。——《诗·小雅·黍苗》

    如有营。——《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

    (10) 测量;度量

    营,度也。——《广雅》

    圜测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11) 谋求

    问我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百计营谋不能脱。——《聊斋志异》。又如:营活(谋生);营己(谋求自己的利益);营内(为后宫谋利);营谋(谋求);营虑(操心);营图(图谋);营谋(为达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

    (12) 供养;救助 。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13) 办理 。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

    (14) 迷惑

    精神乱营。——《淮南子·原道》

    不足以营其精神。

    则目不营于色。——《淮南子·本经》

    所以营或耳目。——《汉书·刘向传》

    (15) 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

    (16) 耕作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杜甫《兵车行》

    名词

    (1) 军营,营寨

    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出营立观。——《资治通鉴》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驰入仆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营防(营防及防御工事);营门(军营之门);营卫(军营的护卫);营壁(营垒)

    (3) 军队 。如:营伍(军队的行列);营次(军队驻扎地);营妓(军中的官妓);营制(军队的编制);营帅(军队的统帅)

    (4) 军队编制的一级,主要由一个司令部和两个以上的连、炮兵连或类似单位组成

    营哨各官。——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营长;营副

    (5) 司令部;企业的总部或总店 。如:大本营

    (6) 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 。如:夏令营;集中营

    英文翻译

    encampment, barracks; manag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4
    ◎ 潮州话:ian5(iâⁿ) , iong5(iông) [揭阳、潮阳]uêng5(uêng)

    宋本广韵

    páo,bāo,pào [pao,bao]
    部首: 414
    笔画: 9
    五笔: OQNN
    五行:
    仓颉: FPRU
    四角: 97812

    详细解释

    bāo

    动词

    (1) 一种烹调方法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pào

    páo

    名词

    (1) (形声。从火,包声。( páo)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2) 同本义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动词

    (1) 通“咆”。吼叫,咆哮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bāo;pào

    pào

    名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如:放炮

    (5) 另见 bāo;páo

    英文翻译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u1 paau3
    ◎ 客家话:[梅县腔] pau5 [海陆丰腔] pau5 pau2 [东莞腔] pau5 [沙头角腔] pau5 [陆丰腔] pau3 [梅县腔] pau5 [台湾四县腔] pau5 pau2 [宝安腔] pau2 | pau5 [客语拼音字汇] pau4 [客英字典] pau5
    ◎ 潮州话:pao5(phâu) pao3(phà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交平聲開口二等brau/beaubʰ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