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用品

jí yóu yòng pǐn [ji you yong pin]
注音 ㄐ一ˊ 一ㄡˊ ㄩㄥˋ ㄆ一ㄣˇ

词语释义

集邮用的工具、仪器、册簿等的统称。

汉字详情

[ji]
部首: 811
笔画: 12
五笔: WY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GD
四角: 2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集,群鸟在木上也。——《说文》

集,会也。——《尔雅》

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2) 又如:集隼(栖息的隼鸟);集凤(凤停于树)

(3) 引申为停留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国语》

齐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

沙鸥翔集。——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可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4) 集合;聚集;收集

人皆集于苑。——《国语·晋语》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资治通鉴》

皆集于此。——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面集。——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集凑(收集拼凑);集叠(收取,打叠);集贤院(唐文学三馆之一。掌秘书图籍等事);集缀(聚集联缀,编辑)

(6) 依就

有命既集。——《诗·大雅·大明》

(7) 又如:集服(顺从,服从);集附(归心,顺服)

(8) 至;遭受

不其集亡。——《国语·晋语》。注:“至也。”

(9) 又如:集蓼(遭遇苦难);集枯(遭到冷遇)

(10) 成功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左传·成公二年》

(11) 又如:集事(成事;成功)

(12) 召集

莫不毕集。——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集诸将而语。——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集谢庄少年。——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3) 通“辑”

(14) 和协,安抚

问所以安集百姓。——《史记·曹相国世家》

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汉书·匡衡传》

安集洛阳。——《后汉书·杜诗传》

安集吏民,顺俗而教。——《吴子·图国》

(15) 安定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史记·秦始皇本纪》

几可以解释安集。——《汉书·王莽传下》

存抚天下,安集中国。——《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名词

(1) 集子,诗文的汇集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丕《与吴质书》

(2) 又如:文集;诗集;地图集;画集

(3) 集市 。如:集场(集市);集期(集日)

(4) 集镇,市镇

那山里关帝庙有两处,集东一个,集西一个。——《老残游记》

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幺村,叫做 薛家集,这集上有百十来人家,都是务农为业。——《儒林外史》

(5) 书、影片的一部分 。如:这些文章分三集出版;这部影片分上、下两集;十集电视连续剧

(6) 由某些规定的或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称为元素)组成的总体 。如:空集

(7) 集部,中国图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把诗文等作品列为集部

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新唐书》

(8) 中国古州名 。北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巴州置。取东北集川水为名,寄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

(9) 姓

英文翻译

assemble, collect toge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p8 cip8 [客英字典] sip8 cip8 zip8 [沙头角腔] cip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cip8 [东莞腔] cip8 [客语拼音字汇] xib6 [梅县腔] sip8 [台湾四县腔] sip8 c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秦入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zip/dzip
yóu [you]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M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LWNL
四角: 57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邑垂。垂,边郵;邑,城邑。“邮”,从邑,由声。本义:古地名。)

(2) 同本义

邮,左冯翊高陵,从邑,由声。——《说文》。按,邮亭,邮乡,在今陕西西安府高陵县。

(3) 传递文书的驿站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因邮上封事。——《汉书》

缮治邮亭。——《汉书·赵充国传》

(4) 又如:邮吏(驿战管邮递的小官);邮馆(设在驿站的旅店);邮驿(古时办理传送公务信件的地方)

(5) 指传送文书的人

殷洪乔不为致书邮。——《晋书·殷浩传》

(6) 又如:邮人(传递公文书信的人)

(7) 古代井田间田官督耕所居的庐舍 。如:邮舍(古代田官督耕居住的庐舍)

(8) 通“尤”。过失,罪过

不知其邮。——《诗·小雅·宾之初筵》

邮又甚焉。——《国语·晋语四》。韦昭注:“邮,过也。”

以显朕邮。——《汉书·成帝纪》

(9) 又如:邮罚(判人罪过,处罚其身)

动词

(1) 传递;邮寄 。如:邮子(驿卒。传送文书、公物的差役);邮书(寄递的书信);信已经邮去;这月给母亲邮三十元

(2) 通“尤”。责怪

己无邮人。——《荀子·成相》

罪人不邮其上。——《荀子·议兵》

英文翻译

postal, mail; post office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周平聲開口三等ju/joujĭəu
yòng [yong]
部首: 526
笔画: 5
五笔: ET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Q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名词

(1) 功用;功能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介词

(1) 因;由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英文翻译

use, employ, apply, operate; us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5 [客英字典] jung5 [海陆丰腔] rung6 [客语拼音字汇] yung4 [台湾四县腔] jung5 [宝安腔] jung3 [陆丰腔] jung6 [梅县腔] jung5 [东莞腔] j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余頌去聲開口三等jyungh/jvnqjĭwoŋ
pǐn [pin]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K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RRR
四角: 60660

详细解释

(1)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2) 同本义

品,众庶也。——《说文》

(3) 又如:品人(众多的人);品事(诸多事项);品物(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品供(各种供品);品象(众人);品庶(众人百姓);品极(众多)

(4) 颜色淡 。如:品绿

(5) 齐一,相同

品,齐也。——《广雅》

品其百笾。——《国语·周语中》

名词

(1) 事物的种类

五品不逊。——《虞书》。传,谓五常。郑注:父母兄弟子也。

厥贡惟金三品。——《书·禹贡》

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货品(货物或货物的品种);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品搭(按品类等级搭配);品流(品类;流别);品例(种类);品件(花色品种);用品(应用的物品);珍品(珍贵的物品);品物(物品;东西)

(3) 品性;品格 。如:人品(人的品质);品诣(品行);品概(品格;气节);品地(品质;本色;官职);品格儿(相貌;形体);品极(人品的高低)

(4) 等级

(5) 又如:品从(等级);上品

(6)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阶、爵阶

皇上超擢品卿衔军机章京。——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品子(品官之子弟);品次(位列;品级);品制(等级制度);品命(官阶;品位);品著(指不同品位的服饰);品从(正从。指古代官吏的正品与从品);品爵(品级爵位);品令(选拔官吏的格令)

(8) 格调

诗之品有九。——《沧浪诗话》

(9) 标准, 基准 。如:品式(标准;法式); 品度(标准, 法度)

(10) 法式, 法则

乡有俗, 国有法。…品有所成, 故曰人不一事。——《管子》

(11) 乐器构件名。指月琴、琵琶等乐器上的弦枕木

(12) 古地名 。唐宋皆有品州, 约在今四川省宜宾地区境内

(13) 姓

(1) 演奏乐器 。如:品竹(吹奏管乐器);品竹弹丝(吹拉弹唱);品弄(吹奏);品统法(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2) 评价,衡量

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世说新语·文学》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3) 又如:品度(品评打量);品择(品评选择);品藻(品评;评论);品酌(衡量,斟酌);品选(评选);品头题足(亦作“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4) 品尝 。如:品茶,品月

英文翻译

article, product, commodity

方言集汇

◎ 粤语:ban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n3 [东莞腔] pin3 [梅县腔] pin3 [陆丰腔] pin3 [客英字典] pin3 [宝安腔] pin3 [客语拼音字汇] pin3 [台湾四县腔] pin3 [海陆丰腔] pin3
◎ 潮州话:bing2(píng) [饶平]ping2(phí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七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丕飲侵B上聲開口三等侵Bpʰĭĕmphimx/phy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