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即附学生。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又詔礼部沙汰天下生员,不许附学过於廪、增之数。”
旧时谓附入他人家塾读书。
《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 过善 见儿子人材出众,性质聪明,立心要他读书,却又慳吝,不肯延师在家。送到一个亲戚人家附学。”《红楼梦》第十回:“附学读书,也不过和我一样。”
引证解释
⒈ 即附学生。
引明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又詔礼部沙汰天下生员,不许附学过於廪、增之数。”
⒉ 旧时谓附入他人家塾读书。
引《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过善见儿子人材出众,性质聪明,立心要他读书,却又慳吝,不肯延师在家。送到一个亲戚人家附学。”
《红楼梦》第十回:“附学读书,也不过和我一样。”
附学的国语词典
在古代,附入别人私塾里就读,称为「附学」。
附学的网络释义
附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2) 沾着,附着
如涂涂附。——《诗·小雅·角弓》
是故涂不附。——《考工记·轮人》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附缠(附着,纠缠住);附离(附着)
(4) 依傍;依附
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人勿附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附势;附籍天潢(依附皇室);附郭(近城的地方;郊外);附纳(依附交结);附顺(依附顺从);附权(依附权贵)
(6) 附带 。如:附项(附带的事项);附记(附带记述);附呈(附带送上);附款(文件中的附带条款或款项);附答(附带)
(7) 归附
荆州之民附 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8) 又如:附众(使众人归附);附款(归附款服);附化(归化);附就(俯就,屈己从人);附悦(顺从悦服)
(9) 附会 。如:附甲(在他人的奏议上签名以示附议);附合(附会);附讹(附会讹谬)
(10) 佩带
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
(11) 靠近
燕不用而耳不附。——《韩非子·用人》
其附于刑者,归于土。——《周礼·大司徒》
(12) 又如:附火(靠近火取暖)
(13) 增益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荀子·礼论》。注:“附,增益也。”
(14) 如:附益(增益,增加);附说(增加解说)
(15) 搭乘 。如:附搭(搭乘);附舟(搭船)
(16) 捎带;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17) 通“抚”(
)。体恤,抚慰昭公之弟商人以 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史记·齐世家》
名词
(1) 树木外表的粗皮
(2) 中草药“附子”的简称
(3) 通“腑”。脏腑
臣幸得托肺附。——《汉书·楚元王传》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沙头角腔] fu5 [宝安腔] fu5 [客英字典] fu5 [东莞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fu4 [陆丰腔] fu5 [梅县腔] f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附 | 符遇 | 並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byoh/biuh | bʰ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