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

jǐn gē [ jin ge]
繁体 錦歌
注音 ㄐ一ㄣˇ ㄍㄜ

词语释义

1.也叫杂锦歌。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集中地区。由福建南部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一般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箫等乐器伴奏。

词语解释

  1. 也叫杂锦歌。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福建 西南部、 台湾 及 东南亚 华侨集中地区。由 福建 南部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一般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箫等乐器伴奏。

引证解释

⒈ 也叫杂锦歌。曲艺的一种。流行于福建西南部、 台湾及东南亚华侨集中地区。由福建南部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一般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箫等乐器伴奏。

锦歌的国语词典

一种由福建南部民谣发展而来的曲艺,一般为四人演唱,初以月琴、三弦、洞箫等伴奏,后以琵琶代替月琴,加上扬琴、板拍等乐器。流行于台湾、大陆地区福建西南、东南亚华侨集中区。

锦歌的网络释义

锦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等。
  • 据地方史志记载,锦歌是宋、元年代福建闽南地区性民歌、民谣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戏曲、南曲、南词的养分,经过民间艺人揉融而成,流传于福建闽南广大农村地区。在旧社会,农村萧条,农民流入城市,锦歌也跟着流进城市;锦歌艺人像乞丐一样沿街卖唱,所以有人说它是“乞丐歌”。解放后,锦歌也获得新生。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受民间歌谣,擅长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咬字分明,采用南曲的曲调比较多,使用的乐器和指法比较近南曲。
  •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汉字详情

    jǐn [jin]
    部首: 506
    笔画: 13
    五笔: QRM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OPHAB
    四角: 867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帛,金声。本义: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2) 同本义

    锦,襄邑织文。——《说文》。 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 汉襄邑县贡织文。”

    皆奉玉锦束请觌。——《仪礼·聘礼》。注:“玉锦,锦之文纤缛者也。”

    衣锦尚絅。——《礼记·中庸》

    锦衣狐裘。——《诗·秦风·终南》

    (3) 又如:锦囊(锦制的袋子);锦衾(锦制的大被);锦帆(锦制的帆);锦覆(以织锦遮掩羞丑,喻作美言庇护)

    (4) 古指锦袍 。如:锦襕衣(华美的袈裟);锦衣纨绔(指华美服装,也指豪华生活)

    (5) 旧时书信中的敬词 。如:锦念;锦注(书信用语。敬称对方的关注。也称锦念);锦郎(书轴的别名);锦素(书信)

    形容词

    (1) 比喻鲜艳华美的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锦文(鲜明华丽的花纹);锦石(有色彩花纹的石头);锦瑟(装饰华丽的瑟);锦币(鲜丽的彩帛)

    (3) 在锦上绣花的 。如:锦字

    英文翻译

    brocade, tapestry; embroidered

    方言集汇

    ◎ 粤语:gam2

    宋本广韵

    [ge]
    部首: 427
    笔画: 14
    五笔: SKS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RNO
    四角: 176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2)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4) 歌颂,赞美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5)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6) 奏乐;伴奏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7) 又指鸣叫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8) 作歌;作诗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歌曲;歌词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英文翻译

    song, lyrics; sing, chant; prai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1 [梅县腔] go1 go2 [宝安腔] go1 [东莞腔] go1 [海陆丰腔] go1 [客英字典] go1 [台湾四县腔] go1 [客语拼音字汇] go1 [陆丰腔] go1
    ◎ 潮州话: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俄平聲開口一等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