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银锭
1. 银块,常指银元宝。
2. 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迷信的人焚化给鬼神用。
词语解释
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 汉 代, 武帝 时尝作白金三品, 王莽 亦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虽有铸造,但流通不广。及至 明 清 ,始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银锭形式不一,有元宝、中锭、锞子、福珠四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银锭字号》:“银锭上字号, 扬州 元宝,乃 至元 十三年,大兵平 宋 ,回至 扬州 ,丞相 伯颜 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红楼梦》第七一回:“ 元春 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银锭四对。”
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迷信者焚化给鬼神使用。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
引证解释
⒈ 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 武帝时尝作白金三品, 王莽亦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虽有铸造,但流通不广。及至明清,始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银锭形式不一,有元宝、中锭、锞子、福珠四种。
引明陶宗仪《辍耕录·银锭字号》:“银锭上字号, 扬州元宝,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
《红楼梦》第七一回:“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银锭四对。”
⒉ 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迷信者焚化给鬼神使用。
引《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
银锭的国语词典
铸成锭状的银块。重量有一、二、三、五、十、五十两之别,我国明清两代用为通货,清末始铸银圆。
银锭的网络释义
银锭
银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艮(
)声。本义: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2) 同本义 。一种白色的金属元素,能发出响亮声音,有延展 性和良好的韧性,可达到高度抛光状态,在化合物中主要以一价形式存在,是所有物质中具有最高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物质,在自然界中以自生式共生状态(如在脆银矿、辉银矿、淡红银矿、深红银矿和角银矿中)存在——元素符号Ag
钿头银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银制的器物 。如:银盘( 银质的盘子);银樽(银制的酒杯);银篦(银质的栉发用具);银龟(上面镌有龟形钮的银印);银镝(银制的箭头)
(4) 银质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如:银库(存放银钱的地方)
形容词
色白如银 。如:银花火树(形容灿烂多彩的灯火或焰火);银霜炭(一种表面洁白的优质无烟炭);银霰(白色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银蟾(指月亮);银硝(一种粉状化妆品,兼有医疗作用);银海(道家指眼睛);银沫(形容洁白的雪花);银红(最早的鲜红颜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定声。本义:古代盛熟食无足的蒸器)
(2) 同本义
锭,镫也。——《说文》
(3) 膏灯
烛台者,插烛之锭也。——清· 毛奇龄《辨定祭礼通俗谱三》
(4) 金属大铸块 。如:金锭;银锭
(5) 块状物 。如:药锭;粉锭;紫金锭
(6) 纺车或纺纱机上绕纱的尖头圆杆 。如:纱锭
(7) 做成块状的药物 。如:万应锭
量词
计量金、银、墨等物的单位
又令破其匮,内有金银数百锭。——《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