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tóng gǔ [ tong gu]
繁体 銅鼓
注音 ㄊㄨㄥˊ ㄍㄨ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铜鼓 tónggǔ

(1)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bronze drum

词语解释

  1. 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 至 春秋 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 商 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 春秋 时代的 秦 器。

  2.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瑶 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

    《后汉书·马援传》:“ 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趾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 马伏波 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

  3. 西域打击乐器。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

  4. 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 《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引证解释

⒈ 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至春秋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秦器。

⒉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僮、布依、傣、侗、水、苗、瑶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

《后汉书·马援传》:“援好骑,善别名马,於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马伏波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

⒊ 西域打击乐器。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

⒋ 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铜鼓的国语词典

乐器名。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此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我国广西、广东、云贵、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

铜鼓的网络释义

铜鼓 (方言中鼓的泛称)

  • 浙江温州等地的方言中,“铜鼓”并非指铜制的鼓,而用于泛称各类大鼓。
  • 铜鼓造句

    整套邮品在设计上主要以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射图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海南文昌椰林湾、铜鼓岭等自然风光特色。
    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
    去年有一次,他从塔虎城一个朋友处得到消息,说一位老人家有一面传世萨满铜鼓,做工极其精细,多年来一直被老人当作烟笸箩使用。
    说话都会很开心见诚,没有含糊和害羞感,没有陌生人的脸孔,互相倾诉在这附近的核电站话题,说说铜鼓这里以前和现在的发展。
    贮贝器按其型制可以分成两类桶状贮贝器和铜鼓形贮贝器。
    晚清时中医的现状也确实令人头疼,使用药材的理论则更是匪夷所思,治疗肝病引起的肝腹水就用敲破的铜鼓皮,因为水肿又称为“鼓胀”。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就在李小妹护送邱菊回铜鼓搬兵的同时。
    当天,壮族孩子们穿起民族服装,激情洋溢地跳壮族铜鼓舞、竹杆舞,开展陀螺、抛绣球、踢键子和碰蛋比赛。
    只刮的飒飒灰尘,雾迷世界,滑喇喇天摧地塌,骤沥沥海佛山崩,幡幢响如铜鼓振,众将校两眼难睁。
    其中少数人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也许是酋长首领,周围还有动物、铜鼓、铜锣等。
    但是,由于铜鼓的铸造技术“秘不外传”或“传男不传女”,到清代后己经失传。
    连南瑶族的鼓从大类上可分为长鼓、铜鼓和陶鼓三类,长鼓主要流传在“勉”瑶族系和“平地”瑶族系中。
    村民刨坑种荔枝挖出青铜鼓。
    《琼台志·山川》记载,儋县马蝗山“传说曾屯兵于此,后人每掘得铜鼓、钲、铛等物”。
    对古代壮族铜鼓调音技术与内地铸钟调音技术进行了比较。
    吕光轻轻拍手,宫内丝竹声起,竖箜篌,铜鼓,笙箫,答腊鼓,各种乐器纷纷而起,动听的曲调让人如痴如醉。
    在文昌,每到阴历九月初八晚上,不少本地人都会赶到铜鼓岭山脚下,天不亮,家人便一同爬山,趁日出之前登临山顶,观日出,听涛声,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
    铜鼓县一名个体户生产的粘粉米果上沾有毒性很强的野八角粉,导致当地两家六口人中毒。
    破鼓大师垂名江湖三十余载也有今天,你看他没了破鼓,只余一条熟铜鼓锤,另一手扶着胸口中了剑伤的残花师太,踉跄疾行。

    汉字详情

    tóng [tong]
    部首: 506
    笔画: 11
    五笔: QM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OPBMR
    四角: 8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同声。本义:金属名,古称赤金)

    (2) 同本义

    铜,赤金也。——《说文》

    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汉书·货殖列传》

    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

    首衔同凡。

    (3) 以一价和二价为主的金属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热和电最佳导体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如:铜山(出产铜矿的山);铜花(铜屑);铜金(赤铜);铜粉(铜屑。铜和其他金属熔融在一起所做出来的黄金色粉状合金,可当作颜料);铜陵(产铜的山);铜落(铜屑。可入药);铜腥(铜的腥臭味)

    (4) 铜制的 。如:铜丸(铜铸的小球);铜牙(弩上钩弦的钩叫牙,以铜制者称铜牙);铜瓦(铜制的瓦);铜史(漏刻铜壶上的铜人像);铜印(铜铸的印章。也称“铜章”);铜兵(铜制的兵器);铜狄(铜铸的人。即“铜人”。或称“金人”);铜洗(铜制的盥洗用具);铜柱(铜制的柱子);铜荷(铜制的烛台。形似荷叶);铜猊(铜制的狮形香炉);铜浑(铜制的浑天仪。又叫“铜仪”);铜鼻(古代官印上铜制的鼻状纽孔)

    (5) 铜铸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6) 铜制乐器

    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汉· 贾谊《胎教》

    (7) 铜印

    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法言》

    (8) 铜镜

    对客心如怯,窥铜只自怜。——明· 袁宏道《病起偶题》

    形容词

    (1) 喻坚固的 。如:铜郭(形容城郭的坚固,如同铜铸一般);铜堞(像铜铁般坚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墙);铜楼(华美坚固的楼房);铜山铁壁(比喻风节的坚毅刚正);铜头铁额(比喻人非常勇猛强悍)

    (2) 喻坚强,强大有力的 。如:铜豌豆(喻有经验的老狎妓者)

    英文翻译

    copper, brass, bronze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宋本广韵

    [gu]
    部首: 1301
    笔画: 13
    五笔: FKU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TJE
    四角: 44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动词

    (1) 击鼓进攻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如:鼓风

    英文翻译

    drum; beat, top, strike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沙头角腔]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陆丰腔] shi6 gu3 [东莞腔] gu3 [梅县腔] gu3 ku1 [宝安腔] g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公戸上聲開口一等kukox/k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