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饰金的玉瓒。天子朝会所用的礼器。《书·顾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铜瑁,由阼阶隮。” 孙星衍 疏:“铜即金也。《白虎通·考黜篇》云:‘圭瓚秬鬯,宗庙之盛礼。玉以象德,金以配情。芬香条鬯,以通神灵。玉饰其本,君子之性。金饰其中,君子之道。君子有黄中通理之道美素德。金者,精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鬯者,芬芳之至也。君子有玉瓚秬鬯者,以配通德也,其至矣。’是铜即因玉瓚之饰金为名也。”一本作“同瑁”。
引证解释
⒈ 饰金的玉瓒。天子朝会所用的礼器。一本作“同瑁”。
引《书·顾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铜瑁,由阼阶隮。”
孙星衍疏:“铜即金也。 《白虎通·考黜篇》云:‘圭瓚秬鬯,宗庙之盛礼。玉以象德,金以配情。芬香条鬯,以通神灵。玉饰其本,君子之性。金饰其中,君子之道。君子有黄中通理之道美素德。金者,精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鬯者,芬芳之至也。君子有玉瓚秬鬯者,以配通德也,其至矣。’是铜即因玉瓚之饰金为名也。”
⒉ 借指王位。
引章炳麟《訄书·原人》:“异种者,虽传铜瑁至於万亿世,而不得抚有其民。”
铜瑁的网络释义
铜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同声。本义:金属名,古称赤金)
(2) 同本义
铜,赤金也。——《说文》
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汉书·货殖列传》
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
首衔同凡。
(3) 以一价和二价为主的金属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热和电最佳导体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如:铜山(出产铜矿的山);铜花(铜屑);铜金(赤铜);铜粉(铜屑。铜和其他金属熔融在一起所做出来的黄金色粉状合金,可当作颜料);铜陵(产铜的山);铜落(铜屑。可入药);铜腥(铜的腥臭味)
(4) 铜制的 。如:铜丸(铜铸的小球);铜牙(弩上钩弦的钩叫牙,以铜制者称铜牙);铜瓦(铜制的瓦);铜史(漏刻铜壶上的铜人像);铜印(铜铸的印章。也称“铜章”);铜兵(铜制的兵器);铜狄(铜铸的人。即“铜人”。或称“金人”);铜洗(铜制的盥洗用具);铜柱(铜制的柱子);铜荷(铜制的烛台。形似荷叶);铜猊(铜制的狮形香炉);铜浑(铜制的浑天仪。又叫“铜仪”);铜鼻(古代官印上铜制的鼻状纽孔)
(5) 铜铸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6) 铜制乐器
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汉· 贾谊《胎教》
(7) 铜印
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法言》
(8) 铜镜
对客心如怯,窥铜只自怜。——明· 袁宏道《病起偶题》
形容词
(1) 喻坚固的 。如:铜郭(形容城郭的坚固,如同铜铸一般);铜堞(像铜铁般坚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墙);铜楼(华美坚固的楼房);铜山铁壁(比喻风节的坚毅刚正);铜头铁额(比喻人非常勇猛强悍)
(2) 喻坚强,强大有力的 。如:铜豌豆(喻有经验的老狎妓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天子所执的玉,用以合诸侯的圭,覆于圭上,故谓称为瑁
(2) 见“玳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5 [海陆丰腔] mau6 mo6 [宝安腔] mau3 [台湾四县腔] mau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mau4 mo4
◎ 潮州话:m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妹 | 莫佩 | 明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蟹 | 灰 | muɒi | muaih/mu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