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勒

gōu lè [ gou le]
繁体 鉤勒
注音 ㄍㄡ ㄌㄜˋ

词语释义

①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勾描形象轮廓的画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或称单笔为钩,复笔为勒。若不分顺、逆、单、复,则统称“勾勒”,又叫“双钩”。钩勒之后,一般都填色。与“没骨”、“点簇”相对。②描写,刻画:钩勒得维妙维肖|简单钩勒几笔。

词语解释

  1. 亦作“钩勒”。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五:“﹝ 张逊 ﹞善画竹,作鉤勒法,妙絶当世。”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小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鉤勒精严,亦纯是武卫家法。” 朱自清 《罗马》:“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钩勒也自然灵妙。”

  2. 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家刻》:“ 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 刘鐶之 刻其叔父 文清公 墉 平生所为书,余时在京师为之钩勒。”

  3. 指创造象形文字时的刻划方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由锥凿一点,雕刻一画,引长其纵横,钩勒而曲直之,摹拟动植诸物,以肖厥象。”

  4. 指用硃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处打钩划杠,做分段之类的标志。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上:“余所见 叶文庄 与 中盛 遗集写册,皆手自点窜钩勒。”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徐文长胡穉威》:“比应京兆试,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读,即钩勒皆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文章圈点》:“书有圈点钩勒,始自前 明 中叶选刻时文陋习。”

  5. 犹描写、刻画。

    闻一多 《冬夜评论》:“词句短简,便不能不只将一个意思的模样略略的钩勒一下。”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这是 横山 诗论的一个简单的轮廓。下文再就这轮廓上细细地钩勒。”《<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前言》:“对 清 朝官吏的丑恶面目,用十分朴素的手法钩勒得唯妙唯肖。”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钩勒”。

⒉ 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张逊﹞善画竹,作鉤勒法,妙絶当世。”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小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鉤勒精严,亦纯是武卫家法。”
朱自清《罗马》:“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钩勒也自然灵妙。”

⒊ 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

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仁宗皇帝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刘鐶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为书,余时在京师为之钩勒。”

⒋ 指创造象形文字时的刻划方法。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由锥凿一点,雕刻一画,引长其纵横,钩勒而曲直之,摹拟动植诸物,以肖厥象。”

⒌ 指用硃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处打钩划杠,做分段之类的标志。

清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上:“余所见叶文庄与中盛遗集写册,皆手自点窜钩勒。”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徐文长胡穉威》:“比应京兆试,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读,即钩勒皆悮。”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文章圈点》:“书有圈点钩勒,始自前明中叶选刻时文陋习。”

⒍ 犹描写、刻画。

闻一多《冬夜评论》:“词句短简,便不能不只将一个意思的模样略略的钩勒一下。”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这是横山诗论的一个简单的轮廓。下文再就这轮廓上细细地钩勒。”
《<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前言》:“对清朝官吏的丑恶面目,用十分朴素的手法钩勒得唯妙唯肖。”

钩勒的国语词典

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钩描后,大都填著彩色。通常用于工笔花鸟画。

钩勒造句

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
展览中的人物画作品别具一格,人物衣纹用线钩勒粗简方折,面目各异,布景工细匀整,既素雅又华丽,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枝干不用钩勒的线条,因撞水的原故。
一条白色丝巾拿在手里,制作者可以在头脑里钩勒自己想要的花色、样式,然后选择不同的工具。
刘松的花鸟画未必有多高水平,但无论是钩勒、皴擦、点染,还是烘托、破墨,用笔都显得潇洒轻松,有着自徐渭以来的中国画传统的沉着痛快与笔酣墨畅。
记忆里,这位山水画家,宗宋元,钩勒精细,刻画谨严,用笔松秀灵逸,很文人气。
丁氏以漆黑流畅的轮廓线条钩勒雕像,分隔虚实空间。
曾临习与钩勒工笔画百余幅,培养了驾驭线条的能力,在线条画法的同时她的性格也得到了磨练。
这些文字都是评述其家世、读书和科考的片羽,尽管时过境迁,不太详尽,也钩勒出其生平的轮廓了。
由七巧板拼出的图案是一轮廓表征,它所钩勒的是事物的边界,一种简化而深刻的印象。
脸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勾脸也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像书法和绘画一样,用笔要准确有力,渲染需浓淡有致,钩勒则惜墨如金,这样才能画得生动有神,惹人喜爱。
焦墨钩勒、点画纹饰轮廓,再填绘绿叶,黄、紫色夏荷,秋菊,芙蓉等四季花。
另有一部份岩刻已用双线钩勒,来刻画动物的身体轮廓,而四肢部分仍用单线。
在器物的显著部位,钩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的栏框,内绘花纹,突出主题纹饰。
画家们钩勒精细,布局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卷舒苍翠,凝重恬静;“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变化莫测。
乾隆年间修志,改称“珉碣银钩”,洪肇楙以“晶莹仿佛临屏镜,钩勒分明重鼎彝”,形容碑之石与刻。
为钩勒费密学术成就的面貌,对费密的著作作出全面而深入的考查,实有必要。

汉字详情

gōu [gou]
部首: 506
笔画: 9
五笔: QQCY
五行:
仓颉: OPPI
四角: 8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金,从句,句亦声。“句”( gōu),弯曲。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衣带上的钩。引申为“ 钓鱼或挂物用的钩”)

(2) 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可分为钓钩、挂钩、带钩等

鉤,曲也。——《说文》。韵会引作“曲鉤也。”

鉤,曲也,所以鉤悬物也。——《玉篇》

金路鉤。——《周礼·春官·巾车》

申孙之矢,集于桓鉤。——《国语·晋语》。注:“带鉤也。”

岂谓一鉤金。——《孟子》

窃鉤者诛。——《庄子·胠箧》

以尔鉤援。——《诗·大雅·皇矣》。传:“鉤梯也,所以引上城者。”

作刀剑鉤鐔。——《汉书·韩延寿传》。注:“兵器也。”

(3) 又如:挂钩(用具的一种。形体弯曲,可用以钩取或悬挂器物)。又泛指一切形体弯曲似钩的物品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钩绳规矩(四种工具。钩可定曲,绳可定直,规可定圆,矩可定方);钩己(星名。因星体排列,其形如钩,成己字形状,故称);钩月(如钩的新月);钩车(古代兵车名。车前栏杆弯曲);钩芒(钩的尖端)

(5) 圆规,木匠用来画圆的工具 。如:钩绳

(6) 镰刀

木钩而樵。——《淮南子》。高诱注:“钩,镰也。”

(7) 用笔钩出的字形或画的轮廓,常用“√”号 。又如:钩摹(勾画描摹);钩努(书法上的一种用笔法。即圆角激锋,作武人屈臂形);钩勒(作画时,用墨线钩描物像轮廓的画法。也叫双钩)

(8) 中国古代兵器名,似剑而曲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唐· 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9) 又如:钩镰刀(兵器)

(10) 汉字的一种笔画名 。

动词

(1) 钩取;钩住

鉤,取也。——《小尔雅》

引鉤箝之辞。——《鬼谷子·飞箝》

鉤人枉而出直。——《管子·宙合》

把掉在井里的桶钩上来

(2) 引申为逮捕,捉取

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从洞里钩鳝鱼;用脚钩绳子;钩颈(用兵器在颈部钩割首级)

(4) 探索,探讨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5) 又如:钩玄(探取奥义);钩沈(探求幽深的意旨);钩抉(探取抉择);钩校(探索实情,加以考核);钩摭(探求选取)

(6) 牵连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7) 又如:钩逮(牵累);钩婴(牵连缠绕);钩党(互有牵连的同党)

鸟叫声 。如:钩钩(熟睡的鼻息声);钩輈(鹧鸪鸣叫声);钩胶(鸟鸣叫的声音)

英文翻译

hook, barb; sickle; stroke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gau1 ng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

lè,lēi [le,lei]
部首: 217
笔画: 11
五笔: AFLN
姓名学:
仓颉: TJKS
四角: 445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力声。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

(2) 同本义

勒,马头络衔也。——《说文》

勒面绩总。——《周礼·巾车》

案勒一具。——《汉书·匈奴传》。注:“马辔也。”

弓矢鞍勒。——《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缨辔贝勒。——《仪礼·既夕礼》

(3) 又如:马勒;勒面(古代马面饰)

(4) 对数能量损失,中子能量损失的一种量度,等于中子初始能量与在慢化过程中任一点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对数值

(5) 勒克司的简称(照度单位)

(6) 姓。

动词

(1) 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楚辞·九章·思美人》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2) 又如:勒马;勒帛(系帛作腰带);勒限(给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带嚼口的笼头);勒子(妇女用的,由形如两片叶子连接起来的帽圈)

(3) 雕刻 。如: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于石);勒铭(勒碑,勒石。镌刻铭文);勒巧(把记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4) 统率

勒兵,下令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陈兵。检阅军队);勒卒(部署、操练士卒);亲勒六军

(6) 强迫;强制 。如:勒取(强行索取);勒迫(强迫);勒停(强制停止;勒令停职)

(7) 割,划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水浒传》

(8) 勒索 。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克扣)

(9) 挑动,挑逗 。如:勒战(挑战)

(10) 另见 lēi

lēi

动词

(1)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多单用)

擅直勒死平民。——关汉卿《窦娥冤》

(2)又如:勒紧裤带

(3)另见

英文翻译

strangle, tighten

方言集汇

◎ 粤语:laak6 lak6
◎ 客家话:[东莞腔] lek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et8 [客英字典] let8 lit8 [宝安腔] let8 [客语拼音字汇] led5 liad6 lid6 [台湾四县腔] l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盧則德開入聲開口一等loklək

钩勒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