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泛指炊器。鬲,陶制。圆口,三空心足。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 ﹞之 韩 魏 ,遇夺釜鬲於涂。” 裴駰 集解:“《尔雅》曰:‘款足者谓之鬲。’ 郭璞 曰:‘鼎曲脚。’”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三川震》:“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 清 唐甄 《潜书·善施》:“必釜鬲之约,三年不忘,不易其日,不易其物。”
引证解释
⒈ 泛指炊器。鬲,陶制。圆口,三空心足。
引《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之韩魏,遇夺釜鬲於涂。”
裴駰集解:“《尔雅》曰:‘款足者谓之鬲。’ 郭璞曰:‘鼎曲脚。’”
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三川震》:“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
清唐甄《潜书·善施》:“必釜鬲之约,三年不忘,不易其日,不易其物。”
釜鬲的网络释义
釜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2) 同本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植《七步诗》
(3) 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釜鬲(陶制炊器)
(4) 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 。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数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钟(釜和钟,皆古量器名。亦指数量不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5 [客英字典] fu3 [海陆丰腔] fu5 [陆丰腔] fu1 [台湾四县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bu3 fu3 fu3 [梅县腔] pu3 [东莞腔] fu5 [宝安腔] fu3 b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父 | 扶雨 | 並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byox/biuu |
详细解释
gé
名词
(1) 古国名。鬲国 ,相传为夏方国。西汉在其地设鬲县。如:鬲氏(古国名。即鬲国)
(2) 通“膈”。横隔膜
食饮不下,鬲塞不通。——《素问·风论篇》
(3) 又如:针鬲(用针刺横膈膜);鬲要(膈腰。指心胸);鬲肝(膈和肝)
(4) 通“槅”。大车轭
鬲长六尺。——《周礼·考工记》。孙诒让正义:“鬲,即槅之借字。”
(5) 县名 。汉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
(6) 水名 。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动词
(1) 通“隔”。阻隔
鬲闭门户,毋得擅上。——《汉书·五行志中》
别异蛮夷,鬲绝器物。——《汉书·南越王赵佗传》
(2) 又如:鬲闭(隔离闭塞);鬲咽(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难);鬲塞(阻塞);鬲蔽(阻隔);鬲绝(隔断);鬲子(格子)
(3) 另见
lì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同本义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鬲如(形状突起高绝如鬲鼎的样子)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k7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客英字典] gak7 lit8 [宝安腔] lit8 gak7 [梅县腔] lit8 [台湾四县腔] gak7 lit8
◎ 潮州话:罗耶8(历),gêh4(keh) lêh8(lê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隔 | 古核 | 見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krek/kaek | kæ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