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如来

jīn sù rú lái [ jin su ru lai]
繁体 金粟如來
注音 ㄐ一ㄣ ㄙㄨˋ ㄖㄨˊ ㄌㄞˊ

词语释义

佛名。即维摩诘大士。维摩﹐意为净名。

词语解释

  1. 佛名。即 维摩诘 大士。维摩,意为净名。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李善 注引《发迹经》:“ 浄名大士 是往古 金粟如来 。” 唐 白居易 《内道场永讙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正传 金粟如来 偈,何用 钱塘 太守诗?” 清 龚自珍 《露华》词:“是 金粟如来 ,好相曾现。”

引证解释

⒈ 佛名。即维摩诘大士。维摩,意为净名。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金粟来仪” 李善注引《发迹经》:“浄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
唐白居易《内道场永讙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塘太守诗?”
清龚自珍《露华》词:“是金粟如来,好相曾现。”

金粟如来的网络释义

金粟如来

  • 过去佛之名,指维摩居士之前身。古来即盛传此说。或谓出自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而此二经均无汉译本,亦不见载于经录。净名玄论卷二(大三八·八六六中):‘复有人释云:“净名、文殊皆往古如来,现为菩萨。如首楞严云:文殊为龙种尊佛;发迹经云:净名即金粟如来。”’隋吉藏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一五上):‘有人言:文殊师利本是龙种上尊佛,净名即是金粟如来。相传云:金粟如来出思惟三昧经,今未见本。’〔寂照堂谷响集卷一、祖庭事苑卷三〕
  • 汉字详情

    jīn [jin]
    部首: 805
    笔画: 8
    五笔: QQQQ
    五行:
    仓颉: C
    四角: 801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2)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说文》

    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

    系于金柅。——《易·妒》

    惟金三品。——《书·禹贡》。注:“铜三色也。”

    项掣金锁。——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五金(指金、银、铜、铁、锡,泛指金属);白金(铂的通称;古代指银子);金背(镜子);金钥(门销或金属门环、门闩);金荷(金属制成的荷叶状独台);金铺(本指门上衔接门环部分的带有虎头等花纹的装饰物,亦指门环);金钟(金属酒杯)

    (4) 金属的制品,可省称为金

    (5) 刀、剑、箭等兵器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 又如:金吾(手执的铜制仪仗棒);金革;金翅(兵舰名);金猊(用金属铸成狻猊状的香炉);金钩(刀名);金创,金伤(为兵器所创的伤痕)

    (7) 刑具。如:金印(在流放犯人脸上刺的字)

    (8) 印;虎符。如:金紫(秦·汉时丞相所用金印紫绶的简称);金爵(指金印紫绶的爵位);金虎符(古时发兵符信);金窠(金印。窠,指其空白处)

    (9) 犁铧头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周礼》

    (10) 钏、镯一类妆饰品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又如:金步摇(女子的首饰名);金粉(妇女妆饰用的花钿和铅粉);金雀(妇女装饰用的头钗)

    (12) 化学元素名。金子 一种延性展性非常好的黄色三价和一价金属元素,产状主要为独立存在的自然金,但也存在于如针碲金银矿或叶碲矿等少数矿物中;大多数化学品对它不起作用,但遇到氯气和王水会受浸蚀;为增加硬度或改变颜色供商业上应用(如金币、首饰、金牙)而加入铜、银、锌、镉及其它金属熔成合金

    得遗金。——《后汉书·列女传》

    指金于野。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

    (13) 又如:赤金(纯金);金篦儿(一种篦子状的金首饰);金钗客(妓女的讳称);金绳(古代封禅仪式中用的金线);金赀(金银财宝)

    (14) 钱财;货币

    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

    所赐金帛。——汉· 刘向《列女传》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输不必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5) 又如:金粟(钱与米);金罚(以金钱赎罪的处罚法);金选(古代用来赎罪的罚金。也称“金铢”);金财(金钱财货)

    (16) 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 。如:鸣金收兵;金声(钲声。代表止兵之意);金鼓(金钲和鼓);金钲(乐器名。镯铙之类)

    (17) 铜 。如:金铎(古代军中所用的铜铃);金茎(铜柱。为擎承露盘之用);金壶(古时的计时器。即铜壶);金翟(铜铸的人像。同金狄,铜狄)

    (18) 月 。如:金蟾(月的别名);金兔(月光);金波(形容月光浮动。也指月光)

    (19) 太阳 。如:金锣(比喻太阳);金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种器具);金鸦(金乌。太阳)

    (20) 水银 。如:金泥(古代封禅之礼。以水银和金粉为泥,用来封玉牒);金丹(道士用金石炼制而成的药)

    (21) 星名。金星的简称

    金、水二星,行速而不经天。——《隋书·天文志》

    (22) 朝代名 。公元1115年—1234年,共历九帝,统治中国北部120年。由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后在蒙古和宋的联合进攻下灭亡

    (23) 古州名 。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

    (24) 古代货币单位

    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易之以写金。——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5) 姓

    形容词

    (1) 金黄色,亚麻色,尤用指头发

    浮光跃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青项金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金象(金色本相);金缕(金色丝线);金兽(门环上的金色衔环);金蚕(金色的蚕);金蛇(金色的小蛇);金蛾(金色的蛾形图案);金凤(金色的凤凰)

    (3) 比喻尊重、贵重 。如:乌金墨玉;金榜留名;金诺(对他人守信不渝的美称);金言(珍贵、宝重的言辞;佛陀的教言为金言);金交(比喻友谊深厚)

    (4) 比喻坚固;攻不破的或无懈可击的 。如:金阵(坚固的兵阵);金城;金汤;金堤(形容堤防的巩固)

    (5) 比喻声音美妙

    (6) 富贵 。如:金宫(华美的宫室);金穴(极富贵的人家)

    (7) 皇帝的,天子的 。如:金貂(汉以后皇帝侍臣的冠饰);金箓(天帝的诏书)

    英文翻译

    gold; metals in general; money

    方言集汇

    ◎ 粤语:gam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m1 [客英字典] gim1 [海陆丰腔] gim1 [梅县腔] gim1 [东莞腔] gim1 [宝安腔] gim1 [陆丰腔] gim1 [台湾四县腔] gim1 [客语拼音字汇] g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吟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kĭĕmkim/kym
    [su]
    部首: 610
    笔画: 12
    五笔: S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MWFD
    四角: 1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2)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 Setaria italica ),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粟,嘉谷实也。——《说文》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

    (4) 谷粒 。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明史·海瑞传》

    (5) 又如:粟饭(糙米饭)

    (6) 粮食的统称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7) 又如:粟土(宜于种植谷物的土壤);粟陈贯朽(粟红贯朽);粟红贯朽(粮有余而腐坏,钱久不用,穿钱的绳子也乱了,比喻太平盛世,钱粮丰饶)

    (8) 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比喻微小 。如:粟文(粟米状的花纹);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粟眉(用黛细点眉);粟粒(粟粒状之物);粟错(像粟那样细小的差错)

    (9) 小疙瘩,因寒冷在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如:粟栗(悚惧时肌肤起颗粒)

    (10) 俸禄 。如:粟秩(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

    英文翻译

    unhusked millet; grain

    方言集汇

    ◎ 粤语:suk1
    ◎ 客家话:[东莞腔] suk7 [海陆丰腔] siuk7 [陆丰腔] siuk7 [台湾四县腔] siuk7 [客英字典] siuk7 [沙头角腔] siuk7 [梅县腔] si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xiug5 [宝安腔] si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相玉入聲開口三等sĭwoksyuk/sivk
    [ru]
    部首: 323
    笔画: 6
    五笔: V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VR
    四角: 46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 比得上,及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 又如:我不如他

    (8) 去,往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 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遭遇,际遇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 表示举例 。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 相敌;抵挡

    夫宋之不足如 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 应当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介词

    (1) 按照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 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1) 假如,如果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 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 与,和

    公如大夫入。——《仪礼》

    (4) 或——表示选择关系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 而——表示连接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 则——表示结果 。如:如许;如是

    助词

    (1) 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 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 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

    英文翻译

    if, supposing; as if; like, as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宝安腔] ji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台湾四县腔] j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人諸平聲開口三等njo/rvɳĭo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