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围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外城边沿。
《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围,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锺兆华 注:“郭围,泛指城郭。”
引证解释
⒈ 外城边沿。
引《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围,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锺兆华注:“郭围,泛指城郭。”
郭围的网络释义
郭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2) 同本义。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郭,外城也。——《说文》
城外为之郭。——《管子·度地》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乐府诗集·木兰诗》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公孙丑下》
门闭,因逾郭而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 又如:郭围(外城边沿);郭术(城墙和道路);郭郛(外城)
(4) 泛指城市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5) 又如:郭邑(城邑);郭外(城外)
(6) 通“廓”。外部,外周
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后汉书·董卓传》
(7) 又如:轮郭(轮廓。物体的外周、边框)
(8) 春秋国名 。在今山东省北部
(9) 皮
津液充郭。——《素问·汤液醪醴论》
(10) 又如:津液充郭(津液使外皮充实、润泽)
(11) 通“椁”(
)。古代棺材外面套的大棺病甚,临卒,将无棺郭。——汉《楚相孙叔敖碑》
(12) 姓。如:郭申(后汉郭太、申屠蟠的并称);郭汾阳(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世称郭汾阳)
动词
(1) 扩张;扩大 。如:郭胸(扩胸)
(2) 通“廓”(
)(3) 开拓
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风俗通义·鼓》
(4) 空
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灵枢·胀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ok7 [客英字典] gok7 gwok7 [宝安腔] gok7 [台湾四县腔] gok7 [东莞腔] kok7 [陆丰腔] gok7 [梅县腔] gwok7 [客语拼音字汇] gog5 guog5
◎ 潮州话:guag4(kuak) 〈姓〉guêh4(kue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郭 | 古博 | 見 | 鐸合 | 入聲 | 藥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k | kua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2) 同本义
囗,回也,象回币之形。——《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
围,裹也。——《广雅·释诂四》
范围天地之化。——《易·系辞上》
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3) 又如:围堑(围绕营垒的壕沟);围圆(圆形围墙);围地(四周山川环绕,形势险峻的地方);围屏(屏风);围落(篱笆,栅栏)
(4) 包围
秦之围 邯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围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四面围住。——《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围歼;围守(包围监守);围取(包围夺取)
(6) 防守
围,守也。——《说文》
围不言战。——《公羊传·庄公十年》
(7) 又如:围落(藩篱。借指防卫)
(8) 通“违”。违背;离开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管子·形势》
则王以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商君书·徕民》
名词
(1) 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
敕军营更筑严围。——《三国志》
(2) 打猎的围场;围猎
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隋书》
(3) 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今皇上巡幸曰围,取巡狩义。——俞正燮《癸巳存稿》
(4) 围田。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
(5) 区域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诗·商颂·长发》
(6) 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 。如:四围都是花
(7) 包围圈
外围合。——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即撤围。
(8) 姓
量词
(1) 用于四周有围栏或可用以围裹的东西。如:一围玉带
(2) 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如:十围;腰阔数围;大树絮之百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