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

bù xiào [ bu xiao]
注音 ㄅㄨˋ ㄒ一ㄠˋ

词语释义

1.古代称军队之一部。 2.指部队将校。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古代称军队之一部。《汉书·卫青传》“常护军傅校获王” 唐 颜师古 注:“傅读曰附。言 敖 总护诸军,每附部校,以致克捷而获王也。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军队之一部。

《汉书·卫青传》“常护军傅校获王” 唐颜师古注:“傅读曰附。言敖总护诸军,每附部校,以致克捷而获王也。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

⒉ 指部队将校。

宋宋祁《谢衣袄表》:“部校什长,赐各有差,僻垒穷鄣,悦而忘苦。”

部校的网络释义

部校

  • 部校,读音bù xiào,汉语词汇,解释为古代称军队之一部。
  • 汉字详情

    [b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UK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RNL
    四角: 07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 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2) 同本义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词

    (1)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词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英文翻译

    part, division,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6 [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陆丰腔] pu1 [台湾四县腔] pu5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客英字典] p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簿裴古上聲開口一等box/buubʰu
    xiào,jiào [xiao,jiao]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SU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YCK
    四角: 40948

    详细解释

    jiào

    名词

    (1)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2) 栅栏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3)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4) 校样 。如:一校;二校

    (5)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6)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7)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8)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动词

    (1) 订正,改正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2)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3) 考核,考察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4)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5) 较量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6)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7) 对抗;抗衡

    韩 魏之强,足以校于 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 德国,示威胁 俄, 俄不敢校,而 塞卒吞声。—— 梁启超《欧战蠡测》

    (8) 计较;考虑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 欧阳修《寄圣俞》

    (9)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10) 装饰 。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11) 计算 。如:校计(计算,核算)

    (12) 另见 xiào

    xiào

    名词

    (1) (形声。从木,交( jiào)声。( 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2) 学堂,学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郑国谓学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3) 又如:校序(古代称学校);校室(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校学(学校)

    (4) 在将之下尉之上的军官 。如:校官

    英文翻译

    school; military field officer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3 haau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3 [东莞腔] gau3 [宝安腔] gau3 [客英字典] gau3 [台湾四县腔] gau3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3 gau4 [海陆丰腔] gau3 gau5 [梅县腔] gau3 [陆丰腔] gau5 [梅县腔] gau3
    ◎ 潮州话:hao6(hău) ga3(kà)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敎去聲開口二等ɣaughrauh/he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