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汉 代尚书分曹治事, 魏 晋 以后,渐改吏曹为吏部,但六部各司仍有称曹的。到 明 清 时代,部曹就成为各部司官之称。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天子又奬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边廷之间,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监视之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律例盘得极熟。”
引证解释
⒈ 汉代尚书分曹治事, 魏晋以后,渐改吏曹为吏部,但六部各司仍有称曹的。到明清时代,部曹就成为各部司官之称。
引清侯方域《宦官论》:“天子又奬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边廷之间,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监视之名。”
《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律例盘得极熟。”
部曹的国语词典
旧时各部分曹治事,因此称各部的司官为「部曹」。
部曹的网络释义
部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
)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2) 同本义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词
(1)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词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6 [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陆丰腔] pu1 [台湾四县腔] pu5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客英字典] p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簿 | 裴古 | 並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box/buu | b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
两曹,今俗所谓原告被告也。——《说文》段玉裁注
(2)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3) 又如:曹干(官署中的干事人员);曹掾(泛指一般官员);曹务(古代官署中分类所管理的事务);法曹(唐、宋地方司法机关)
(4) 管某事的官职 。如:曹主(机关负责人);曹郎(部曹。部属各司的官吏);曹官(属官)
(5) 双方;班;组
分曹并进。——《楚辞·招魂》。注:“偶也。”
率其曹偶。——《史记·黥布传》。索隐:“辈也。”
乃造其曹。——《诗·大雅·公刘》。传:“群也。”
(6) 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7) 又如:尔曹(你们这些人);儿曹(孩子们)
(8) 古国名
(9) 西周的诸侯国
(10) 古西域国名
(11)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au2 co2 [陆丰腔] co3 [东莞腔] cau2 [台湾四县腔] co2 cau2 [客英字典] cau2 [宝安腔] cau2 [客语拼音字汇] cau2 co2 [海陆丰腔] co2 cau2
◎ 潮州话:c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曹 | 昨勞 | 從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dzʰɑu | zau/dz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