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时城中小吏,约相当于里正。
古代各郡的属吏。泛指地方官。
汉 王充 《论衡·商虫》:“变復之家,谓虫食穀者,部吏所致也。”《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 李贤 注:“部吏,谓督邮、游徼也。”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我慙山郡空流连,牙兵部吏笑我寒。”
中央各部的办事小吏。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乃飭部吏特约寺中得力之书役来见,善言晓諭,以安其心。”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城中小吏,约相当于里正。
⒉ 古代各郡的属吏。泛指地方官。
引汉王充《论衡·商虫》:“变復之家,谓虫食穀者,部吏所致也。”
《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
李贤注:“部吏,谓督邮、游徼也。”
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我慙山郡空流连,牙兵部吏笑我寒。”
⒊ 中央各部的办事小吏。
引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乃飭部吏特约寺中得力之书役来见,善言晓諭,以安其心。”
部吏的网络释义
部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
)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2) 同本义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词
(1)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词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6 [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陆丰腔] pu1 [台湾四县腔] pu5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客英字典] p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簿 | 裴古 | 並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box/buu | b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吏,治人者也。——《说文》
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景帝纪》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朋法》
王使委于三吏。——《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
百吏庶民。——《国语·周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韩诗外传》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吏议(官吏商讨政事;处分官吏;拟议定罪);吏司(管理司法案牍的官);吏兵(官吏和士兵);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
(4) 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5) 又如: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医之下的一般医生);吏员(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狱吏(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官)
(6) 吏部狱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班固《汉书》
(7) 姓
动词
(1) 治理;为官
夫吏者,理也。——《汉书·王莽传下》
是为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之问《蓝田山庄》
(2) 又如:吏才(为政的才能);吏方(为政的方略);吏道(官吏处理政务之道);吏隐(闲居下级官位);吏材(为政的才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5 [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东莞腔] li3 [客英字典] li5 [宝安腔]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台湾四县腔] li5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吏 | 力置 | 來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lĭə | lih/li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