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同“ 郢匠挥斤 ”。 宋 李曾伯 《醉蓬莱·寿别制垣》词:“ 汉 橐班高, 郢 斤名重,喜动旌旗色。” 宋 卫宗武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词:“剪裁妙语频賡唱,巧胜 郢 斤 般 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变调》:“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因创二法(缩长为短、变旧为新)以告世之执 郢 斤者。”
引证解释
⒈ 同“郢匠挥斤”。
引宋李曾伯《醉蓬莱·寿别制垣》词:“汉橐班高, 郢斤名重,喜动旌旗色。”
宋卫宗武《摸鱼儿·咏小园晚春》词:“剪裁妙语频賡唱,巧胜郢斤般斧。”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变调》:“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因创二法(缩长为短、变旧为新)以告世之执郢斤者。”
郢斤的网络释义
郢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邑名
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说文》。朱按,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2) 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
(3) 汉县名 。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北,纪南城东南
(4) 代称楚国 。如: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郢人(借指楚国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n3 [宝安腔] jin3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台湾四县腔] jin3 [客英字典] chin3 j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郢 | 以整 | 以 | 清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jengx/jenk | jĭɛ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2) 同本义 。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今,斫木斧也。——《说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
于是乎丌釿锯制焉。以釿为之。——《庄子·在宥》
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庄子·逍遥游》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斤斧(斧头);斤墨(斧头与墨斗);斤凿(斧头与凿子)
(4) 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
恶金以铸锄、夷、斤…——《国语》
动词
(1) 砍削,砍杀
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桥赋》
横斤山木。——《南史·宋测传》
(2) 又如:斤削(砍削);斤迹(斧头削砍的痕迹);斤械(用斧砍削)。又指对文字的删削修饰。如:斤正(斤斧,斤削。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3) 过分计较 。如:斤斤较量(在琐碎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量词
(1) 也作“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四十斤金椎。——《史记·魏公子列传》
千余斤。——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市肉二斤。——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斤两(计算重量的单位);斤重(重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gin1 [海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in1 [沙头角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宝安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斤 | 舉欣 | 見 | 欣 | 平聲 | 文 | 開口三等 | 欣 | 臻 | kion | kĭə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