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市廛,集镇。
《旧唐书·刘晏传》:“若米运流通,则飢人皆附,村落邑廛,从此滋多。”
引证解释
⒈ 市廛,集镇。
引《旧唐书·刘晏传》:“若米运流通,则飢人皆附,村落邑廛,从此滋多。”
邑廛的网络释义
邑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2)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p7 [客英字典] jip7 [沙头角腔] jip7 [宝安腔] jip7 [陆丰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梅县腔] jip7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邑 | 於汲 | 影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ʔĭĕp | qip/y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广里八土。本义: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
(2) 同本义
廛,一亩半,一家之居。——《说文》。按,八者,别也。在里曰廛,在野曰庐。
廛,民居区域之称。——《周礼·廛人》注》
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滕文公上》
闲廛未尽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假借为“缠”。束,捆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en2 [海陆丰腔] chan2 [梅县腔] chan2 [台湾四县腔] can2 [陆丰腔] chin3
◎ 潮州话:胎嫣5(填)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纏 | 直連 | 澄 | 仙B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山 | 仙B | ɖʰĭɛn | drien/dy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