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缺

yí quē [ yi que]
繁体 遺缺
注音 一ˊ ㄑㄩㄝ

词语释义

遗缺 yíquē

(1) 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空下的官职、职位

vacancy

词语解释

  1. 亦作“ 遗闕 ”。犹言遗漏缺失。

    《六韬·略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 汉 陈琳 《应讥文》:“用能使贤智者尽其策,勇敢者竭其身,故举无遗闕,而风烈宿宣也。” 宋 王十朋 《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诗:“ 少陵 诗史有遗闕,海棠名花輒湮没。”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 明 夏完淳 《<续幸存录>自序》:“余生也晚,所见闻未广,后之人谓余多所遗闕也,敢不受责?”

  2. 指书籍的散佚、脱漏。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会遇丧乱轧搆, 华夏 颠坠,典籍多缺,族祖 武平 府君,愍其若斯,乃操简援翰,拾其遗闕。”《宋书·谢灵运传》:“使整理祕阁书,补足遗闕。” 宋 董逌 《广川书跋·晋姜鼎铭》:“书传虽间有遗缺,不得尽见,然其著者此尔。” 元 赵世延 《<南唐书>序》:“《南唐书》,其於文献遗闕,大有所考证。”

  3. 指散佚的书籍。

    《宋史·艺文志一》:“ 高宗 移蹕 临安 ,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

  4. 缺陷;过失。

    《汉书·刘向传》:“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闕。”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魏,大闕,楼观也。人臣将入,至此则思其遗闕。” 元 迺贤 《赠张直言南归》诗:“詔下閶闔门,求言补遗缺。” 明 方孝孺 《尚友五赞》:“陈书如云,指訐遗闕。”

  5. 空额;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空缺的职位。

    《三国志·蜀志·马忠传》:“ 先主 东征,败绩 猇亭 , 巴西 太守阎 芝发 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闕,遣 忠 送往。”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今职制令,诸县有繁简难易,监司察令之能否,随宜对换,仍不理遗缺。”《中国现在记》第五回:“ 黄梅县 冯耀祖 禀报丁艰,遗缺轮委候补知县 胡安邦 署理。” 吴景洲 《故宫盗宝案真相》二七:“十五日,农长 刘尚清 改任 奉天 省长离京,国务会议决议改聘新任农长 莫德惠 递补 刘 的遗缺。”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他把遗缺留给他的妹夫。”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遗闕”。

⒉ 犹言遗漏缺失。

《六韬·略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
汉陈琳《应讥文》:“用能使贤智者尽其策,勇敢者竭其身,故举无遗闕,而风烈宿宣也。”
宋王十朋《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诗:“少陵诗史有遗闕,海棠名花輒湮没。”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
明夏完淳《<续幸存录>自序》:“余生也晚,所见闻未广,后之人谓余多所遗闕也,敢不受责?”

⒊ 指书籍的散佚、脱漏。

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会遇丧乱轧搆, 华夏颠坠,典籍多缺,族祖武平府君,愍其若斯,乃操简援翰,拾其遗闕。”
《宋书·谢灵运传》:“使整理祕阁书,补足遗闕。”
宋董逌《广川书跋·晋姜鼎铭》:“书传虽间有遗缺,不得尽见,然其著者此尔。”
元赵世延《<南唐书>序》:“《南唐书》,其於文献遗闕,大有所考证。”

⒋ 指散佚的书籍。

《宋史·艺文志一》:“高宗移蹕临安,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於是四方之藏,稍稍復出。”

⒌ 缺陷;过失。

《汉书·刘向传》:“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闕。”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魏,大闕,楼观也。人臣将入,至此则思其遗闕。”
元迺贤《赠张直言南归》诗:“詔下閶闔门,求言补遗缺。”
明方孝孺《尚友五赞》:“陈书如云,指訐遗闕。”

⒍ 空额;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空缺的职位。

《三国志·蜀志·马忠传》:“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闕,遣忠送往。”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今职制令,诸县有繁简难易,监司察令之能否,随宜对换,仍不理遗缺。”
《中国现在记》第五回:“黄梅县冯耀祖禀报丁艰,遗缺轮委候补知县胡安邦署理。”
吴景洲《故宫盗宝案真相》二七:“十五日,农长刘尚清改任奉天省长离京,国务会议决议改聘新任农长莫德惠递补刘的遗缺。”
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他把遗缺留给他的妹夫。”

遗缺的国语词典

因原任人员死亡或离职而遗留的职位。

遗缺的网络释义

遗缺

  • 遗缺yíquē,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空下的官职、职位。包括其他含义有:犹言遗漏缺失,指书籍的散佚、脱漏, 指散佚的书籍,缺陷;过失等。
  • 遗缺造句

    老王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他的遗缺至今无人顶替。
    人们该当不遗缺力的美化人们的环境。
    告诉你我有多爱你,相恋里会有些遗缺。
    在颂赞蒙元文化的主题中,成吉思汗是一个不可遗缺的重要课题。
    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既多漏略,编次亦失伦类,今据以为本,而别采《永乐大典》所载,删其重复,补其遗缺,而厘为二十四卷云云。
    人们该当不遗缺力地美化人们的环境。

    汉字详情

    yí,wèi [yi,wei]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KHGP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LMO
    四角: 35308

    详细解释

    wèi

    动词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词

    (1) 遗失之物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英文翻译

    lose; articles lost; omit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wai6

    宋本广韵

    quē [que]
    部首: 606
    笔画: 10
    五笔: RMNW
    五行:
    仓颉: OUDK
    四角: 8578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缶( fǒu),夬( guài)声。缶,瓦器。“夬”也有表意作用。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本义:器具破损) 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缺,器破也。——《说文》

    入休乎缺甃之崖。——《庄子·秋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汉书·艺文志》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诗·豳风·破斧》

    (2) 又如:墙缺了一块;缺落(破损剥落);缺啮(折角,破损);缺坏(破缺损坏);缺触(残缺剥蚀);缺唇(又叫“缺嘴”,上唇缺损。一名兔唇);缺圮(残缺倒塌)

    动词

    (1) 短少;缺乏

    缺王道之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于此微缺然。——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缺盐;缺油;缺员;缺这少那;缺人;缺月(月缺,不圆的月亮);缺势(缺后角的一种坐垫);这本书缺两页

    (3) 该到未到 。如:人都到齐了,一个不缺

    名词

    (1) 旧指官职的空额,后亦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 。如:补缺;缺位(职位空缺);缺项(缺门)

    (2) 空隙;缺口

    锋口为缺。——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缺呀(缺口开张貌)

    (4) 亏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 苏轼《水调歌头》

    (5) 又如:缺月(不圆之月);缺蟾(缺月)

    (6) 缺陷。引申为遗憾

    犹欲保残守缺。——《文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

    (7) 又如:缺事(工作上的缺失;感到缺憾的事);缺限(缺陷)

    英文翻译

    be short of, lack; gap, deficit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5 [海陆丰腔] kiet7 [东莞腔] ket7 [沙头角腔] kiet7 [客英字典] ket7 kiet7 [陆丰腔] kiat7 [梅县腔] kiet7 ket7 [宝安腔] k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六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穴屑合入聲合口四等khuet/quetkʰiw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