逵路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四通八达的大道。
《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 退师, 郑 人修城,进復围之,三月克之,入自 皇门 ,至于逵路。” 杜预 注:“涂方九轨曰逵。”《淮南子·说林训》:“ 杨子 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唐 储光羲 《群鸦咏》:“朝阳照羽仪,清吹肃逵路。” 章炳麟 《信史下》:“而王城经涂九轨,小者至于 郑国 , 皇门 之中犹有逵路,广五丈九尺四寸,今之市衢无有也。”
引证解释
⒈ 四通八达的大道。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退师, 郑人修城,进復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
杜预注:“涂方九轨曰逵。”
《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唐储光羲《群鸦咏》:“朝阳照羽仪,清吹肃逵路。”
章炳麟《信史下》:“而王城经涂九轨,小者至于郑国,皇门之中犹有逵路,广五丈九尺四寸,今之市衢无有也。”
逵路的网络释义
逵路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坴( )声。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2) 同本义。后也泛指大道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诗·周南·免罝》
(3) 又如:大逵(大道);逵衢(大道);逵路(四通八达的大道);逵径(岔路)
(4) 逵穴 ,水中之穴道交通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ui2 [台湾四县腔] kui2 [客语拼音字汇] kui2 [客英字典] kwui2 [东莞腔] kui2 [梅县腔] kwi2 [宝安腔] ku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逵 | 渠追 | 羣 | 脂B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脂B | gʰwi | gyi/gw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3)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人);路次(路途,途中);路村(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路票(通行证);路货(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走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强弱;结交朋友长久,才知人心的善恶)
(4) 路程;行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5) 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登仕路。——清· 周容《芋老人传》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路子(指门路)
(7) 通“辂”。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 又如: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路马(古代天子、诸侯所乘路车的马)
(9) 君王居住的地方 。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10) 地区;方面;路线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11) 又如:路塍(田埂)
(12) 比喻权位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13) 铁路 。如:路矿(铁路和矿山的合称);路员(铁路上的工作人员)
(14) 种类;类型 。如:路数(指类型)
(15) 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烽火扬州路。—— 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又如:路分(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动词
(1) 经过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2) 通“露”。暴露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3) 通“露”。败坏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形容词
(1) 通“露”。裸露 。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露宿)
(2) 大 。如:路弓(大弓);路台(高大的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u6 [东莞腔] lu3 [沙头角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3 [梅县腔] lu3 [客英字典] lu5 [陆丰腔] lu6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lu | loh/l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