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开朗豁达。
《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融通调济。
《晋书·文苑传·王沉》:“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引证解释
⒈ 开朗豁达。
引《世说新语·任诞》“祖车骑过江时” 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待之皆如子弟。”
《晋书·贺循传》:“前蒸阳令郭訥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⒉ 融通调济。
引《晋书·文苑传·王沉》:“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
《新唐书·李吉甫传》:“大历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常衮始为裁限,至李泌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⒊ 往来通达。
引宋范仲淹《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东京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西洛险固之地,以守中原。”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入白河,由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
明沉德符《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怀来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古淀桥,则河之通济甚便。”
通济的网络释义
通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ōng
动词
(1) (形声。从辵(
),甬( )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2)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形容词
(1) 整个,全部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名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马粪
量词
(1) 遍;次 。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副词
(1) 很;十分 。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花月痕》
(4) 另见
tòng
量词
(1) 遍 。用于演奏某些乐器的动作。如:打了三通鼓;唢呐已经吹过两通
(2) 番 。多用于贬义的言语行为。数词多用“一”。如:胡说一通;乱讲了一通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g1 tung2 [梅县腔] tung1 [沙头角腔] tung1 [东莞腔] tung1 [客语拼音字汇] tung1 [陆丰腔] tung1 [客英字典] tung1 [宝安腔] tung1 [台湾四县腔] tung1 tu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通 | 他紅 | 透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thung | tʰuŋ |
详细解释
jǐ
名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jǐ
形容词
(1) 众多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jì
动词
(1) 渡过水流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名词
渡口,过河的地方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形容词
(1) 整齐,漂亮 。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3(chì) zi2(c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