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尽忠言

jìn jìn zhōng yán [jin jin zhong yan]

词语释义

进献忠言。

汉字详情

jìn [ji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J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T
四角: 353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2) 同本义

进,登也。——《说文》

巽为进退。——《易·说卦》

进退维谷。——《诗·大雅·桑葇》

徒衔枚而进。——《周礼·大司马》

君子三揖而进。——《礼记·表记》

进则引之,退则策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进兵击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水陆并进。

贼环而进。——明· 魏禧《大铁椎传》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迈进(大踏步地前进);奋进(奋勇前进);进不来出不去(比喻进退两难或处境尴尬);进旅退旅(进退一致,整齐合一);进退中绳(举动合乎规矩)

(4) 超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 入,走入 。跟“出”相对

府尹叫进后堂来说。——《水浒全传》

(6) 又如:进门;进口;进屋;进洣(上学);进了学(上学读书);进镇(进驻镇守);进壁(进驻并筑工事固守);进营(进驻)

(7) 奉献

群臣进谏。——《战国策·齐策》

进尽忠言。——诸葛亮《出师表》

煮芋以进。——清· 周容《芋老人传》

再进。

厨者进芋。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进草(遇有紧急事情在处理完毕后给皇帝的奏章);进鲜(向皇帝或长辈或上司进献时鲜食物);进上(进贡给皇帝);进御(将东西奉献给皇帝)

(9) 任官;出仕

升诸司马曰进士。——《礼记·王制》

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进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进导(引导进入仕途)

(11) 推荐

于是忌进 孙子于 威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贵则观其所进。——《吕氏春秋·论人》

父张孟常为 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汉书·灌夫传》

(12) 又如:进举(荐举;推荐);进荐(推荐);进贤兴功(荐举贤士功臣);进贤任能(进荐任用贤能之士)

(13) 登

君子三揖而进。——《国语》

(14) 上朝 。如:进谢(进谒致谢);进对(进谒并答对);进朝(前往拜见);进参(进见)

(15) 饮 。如:进饮(饮酒);进服(服用。多指药物);进羞(进食菜肴果品);进补(进食滋补药品或食物);

(16) 规劝 。如:进喻(劝说);进议(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进劝(劝说);进说(向君主述说;进言);进疏(向皇帝进呈奏议);进规(进谏规劝)

(17) 倒;送上 (客气话) 。如:进酒;进酌(斟酒)

(18) 促进,增强

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礼减而进。——《礼记·乐记》

(19) 又如:进躁(急于进取);进趋(努力向上);进锐退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亦快);进致(进取);进事(发展事业)

(20) 推崇,赞扬

退之以知道自居,而于 董、 贾独抑之, 相如独进之。—— 明· 方孝儒《答王秀才书》

(21) 立即或迅速派遣(如至某特定目的地) 。如:进藏;进剿(进军剿灭);进趋(进攻)

(22) 力图奋发,竭力努力 。如:进修;进取

(23) 晋升 。如:进擢(进用,擢升官职);进职(进升官职);进仕(进升官阶);进爵(进升爵位)

(24) 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 。如:走进;放进;开进;倒进

(25) 通“尽”。终止;竭尽

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列子·天瑞》

竭聪明,进智力。——《列子·黄帝》

名词

(1) 钱财

萧何主吏、主进。——《史记·高祖本纪》

(2) 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儒林外史》

(3) 收入 。如:进项(进账。收入的款项);有进有出,进出相当

量词

外墙砌宽一尺,石二进;内墙砌宽一尺,石一进。——清· 严如煜《苗防备览》

英文翻译

advance, make progress, e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3

宋本广韵

jìn,jǐn [jin]
部首: 327
笔画: 6
五笔: NYUU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SOY
四角: 77303

详细解释

jǐn

副词

(1) (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 尽量,尽可能 。如:尽早;尽分(尽量);尽语(尽量告诉)

(3)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如:尽南边;尽前边

(4) 老是;总 。如:尽子(总是;老是)

(5) 〈方〉∶保持某种事情的连续性 。如:他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还尽着干呢?这些日子尽下雨

动词

(1)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如:尽着一天把事情处理完

(2) 让先 。如:尽让(谦让);尽着好位子坐;尽好的吃

(3) 任凭,纵使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宫词》

(4) 又如:尽下(听凭臣下;对臣下放心。帝王宽以待下)

(5) 另见 jìn

jìn

形容词

(1)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盡,器中空也。——《说文》

(2) 又如:尽觞(饮尽杯中之酒);尽光(精光。全无剩余)

动词

(1) 竭;完;没有了

尽,竭也,终也。——《广韵》

尽,止也。——《小尔雅》

尽莫不然也。——《墨子经》

固民自尽。——《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攻械尽。——《墨子·公输》

民力尽于无用。——《墨子·七患》

马力尽矣。——《荀子·哀公》

林尽水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雪尽马蹄轻。——唐· 王维《观猎》诗

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尽其肉。——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烧尽北船。——《资治通鉴》

必尽吾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尽言(竭尽其言);尽志(竭尽心志);尽哀(竭尽哀思);尽盘将军(指贪吃的人);尽敬(竭尽敬意)

(3) 达到极限

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吕氏春秋·明理》。注:“极也。”

(4) 又如:尽美(极美;完美);尽善(十分完善);尽齿(尽其年寿;指衰老)

(5) 全部用上;全部使出 。如:尽辞(毫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尽醉(尽情醉酒)

(6) 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聊斋志异》

(7) 又如:尽命(终天年;效死;丧命);尽年(极其天年);尽死(效死);尽绝(绝灭)

(8) 努力完成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荀子·荣辱》。谓:“精于事。”

(9) 又如:尽义务(尽本分,完成自己所应做的事);尽规(竭力谋划)

(10) 追问

当下心中大喜,却故意的尽了那风水几句。——《儿女英雄传》

(11) 消灭;消失

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介词

(1) 到…底;到…尽头 。如:尽岁(全年;整年);尽世(一辈子);尽日(一整天,一天到晚);尽人(所有的人);尽物(所有之物);尽止(尽头;止境);尽头路(末路;绝路);尽情话(绝情话;无情话);尽古(终古);尽场儿(到头来;自始至终)。又指农历月终。古以农历月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2) 姓

副词

(1) 全部,都

虚实尽知。——《资治通鉴·唐纪》

尽杀其戍卒。

尽杀之。

尽戮之。

(2) 又如:应有尽有;尽净(全部不剩);尽皆(全都;完全);尽实(完全按照实情);尽多(全部,尽皆)

(3) 另见 jǐn

英文翻译

exhaust, use up; deplete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6
◎ 潮州话:之因6 ,zing6(chĭng) [揭阳]zêng6(chĕng)

宋本广韵

zhōng [zhong]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KH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P
四角: 5033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 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词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名词

(1) 忠臣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姓

英文翻译

loyalty, devotion, fide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1
◎ 客家话:[陆丰腔] z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宝安腔] zung1 [客英字典] zhung1 [东莞腔] zung1 [梅县腔] zhung1 [台湾四县腔] zung1 [海陆丰腔] zh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弓東三平聲開口三等triung/tiungţĭuŋ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