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真个是迎风冒雪,戴月披星,行彀多时,又值早春天气,但见三阳转运,万物生辉。”
成语用法
迎风冒雪作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迎风冒雪的国语词典
形容旅途艰辛。
迎风冒雪的网络释义
迎风冒雪
迎风冒雪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本义:遇,相逢)(2) 同本义
迎,逢也。——《说文》。段玉裁注:“夆,悟也;逢,遇也,其理一也。”
以迎岁于东郊。——《淮南子·时则》。注:“逆春也。”
迎日推策。——《史记·五帝纪》。正义:“逆也。”
(3) 又如:迎霜(遇霜)
(4) 迎接;欢迎
冕而亲迎。——《礼记·昏义》
亲迎于渭。——《诗·大雅·大明》
哀公迎 孔子。——《墨子·非儒下》
每迎女婿固不遣。——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迎风板子(迎风。指新官上任,为树权威先访拿数人杖责四十。然后视情节再行发落);迎猪(赶猪回家);迎枕(迎手。中医号脉时垫在病人腕部的枕头);迎年(迎接新年);迎气(迎接祭祀五帝,祈求五谷丰收);迎将(迎接);迎劳(迎接慰劳);迎新送旧(迎接新来的,辞送离去的);迎銮(迎接皇帝);迎宾(迎接宾客)
(6) 迎合;逢迎
则民严而不迎。——《孔子家语·入官》。注:“奉也。”
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新唐书》
(7) 又如:迎阿(逢迎阿谀);迎意(测知他人心意,迎合他人心意);迎望(迎合,迎承);迎时(迎合时势);迎逢(迎合;逢迎);迎附(迎合)
(8) 预测;推算 。如:迎日推筴(经过推算而预知未来的节气历数)
(9) 投降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介词
(1) 面向着,正对着
迎风收栗子,过雨剪花头。——明· 袁宏道《再和散木韵》
(2) 又如:迎风飞翔;迎见(迎面遇见);迎潮(逆潮流而上);迎流(逆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ng2 ngiang6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g2 [沙头角腔] niang2 [宝安腔] ngiang2 [东莞腔] ngiang2 [陆丰腔] gniang3 [台湾四县腔] ngiang2 ngiang5 [梅县腔] ngiang2 ngiang5 [客英字典] ngiang2
◎ 潮州话:ngêng5 (ngêng) [潮州]ngiêng5 [潮阳]ngi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迎 | 語京 | 疑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ngieng/ngyang | ŋ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大凡,大概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mào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帽子,下边是眼睛。本义:帽子)
(2) “帽”的古字。帽子
著黄冒。——《汉书·儁不疑传》
白纱冒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新唐书》
(3) 又如:冒絮(头巾)
(4) 古代殓尸的布囊,由上下两截合成
冒:缁质,长与手齐。——《仪礼》
(5) 冒与芼古字通。芼,菜也
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枚乘《七发》
(6) 通“瑁”。天子所执之玉
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周礼·考工记·玉人》
动词
(1) 戴帽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战国策》
(2) 贪求,不知满足地追求
舟人冒利。——黄宗羲《余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左传·文公十八年》
(3) 又如:冒色(贪恋女色);冒没(贪图;贪得);冒荣(贪图荣耀);冒乱(贪恋淫乱);冒货(贪财)
(4) 盖蒙
下土是冒。——《诗·邶风·日月》
善恶相冒。——《汉书·翟方进传》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5) 又如:冒阴(笼罩着阴影)
(6) 不顾;顶着
冒风驰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惟冒险也。——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冒突(冒进直前);冒夜(不顾黑夜);冒死(不顾生命危险);冒寒(冒着寒冷);冒刀(迎着刀锋)
(8) 向外透;往上升 。如:冒忿(泄恨);冒烟
(9) 假冒
冒其未死。——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0) 又如:冒认(冒名认取);冒功(假冒功绩);冒占(冒名占有)
(11) 侵犯;违犯
习俗薄恶,民人抵冒。——《汉书·礼乐志》
其君贪冒辟邪。——《国语·周语上》
有冒上而无忠下。——《国语·晋语》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唐· 柳宗元《三戒》
冒使君。——明· 高启《博鸡者事》
(12) 又如:冒撞(冒犯,唐突;莽撞);冒突(冲冒;冒犯);冒昧(冒犯,无知而妄为);冒文(违犯法令条文);冒法(违犯法规)
(13) 蒙受;承受 。如:冒恩(承受恩泽);冒拜(承受官爵)
(14) 通“媢”。嫉妬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书·秦誓》
(15) 通“懋”。勉励
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书·君奭》
形容词
(1) 冒失;冒昧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资治通鉴》
(2) 又如:冒势(鲁莽,莽撞);冒失鬼;冒不失(方言。轻率,鲁莽);冒行(冒然行动;冒然实行);冒撞(冒失鲁莽)
(3) 另见
mò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au5 [宝安腔] mau3 | met8 [客英字典] mau5 [海陆丰腔] mo6 mau6 [梅县腔] mau5 [陆丰腔] mo6 [客语拼音字汇] mau4 mo4 [东莞腔] mau3 [台湾四县腔] mo5 mau5
◎ 潮州话:mau6 mo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冃 | 莫報 | 明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mauh/maw | m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雨,从彗,彗(
)省声。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2) 同本义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春洩气为雨,雨凝为雪。——谢惠莲《雪赋》题注引《五经通训》
平地尺为大雪。——《左传·隐公九年》
麻衣如雪。——《诗·曹风·蜉虫游》
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礼记·月令》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杜甫《北征》诗
(3) 又如:雪案萤窗(比喻勤学苦读);雪里鸿(即雪泥鸿爪);雪浪纸(一种有波浪形暗纹的宣纸)
形容词
(1) 借喻白色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唐·杜牧《鹭鸶》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2) 又如:雪厾(白银);雪练(色泽像雪白的绢一样);雪花银(白银);雪肌(白细如雪的肌肤);雪色(白色)
形容词
(1) 比喻高洁
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前蜀· 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
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宋· 杨万里诗
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唐· 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
(2) 又如:雪格(比喻高洁的品格);雪淡(态度淡漠,不热心)
(3) 姓
动词
(1) 下雪
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世说新语》
(2) 又如:雪夜访普(宋太祖赵匡胤曾于雪夜到大臣赵普家商谈国事的故事);雪峰(积雪的山峰);雪云(降雪的阴云)
(3) 洗刷,昭雪
大夫种辅翼 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淮南子·氾论》
(4) 又如:雪正(昭雪更正);雪谤(洗雪污蔑之词)
(5) 擦净;揩干
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韩非子》
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唐· 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
(6) 又如:雪泣(揩拭眼泪);雪除(清除);雪烦(消除烦闷);雪涕(拭泪);雪桃(拭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et7 [宝安腔] set7 [沙头角腔] siet7 [客英字典] siet7 [客语拼音字汇] xiad5 [梅县腔] siet7 [台湾四县腔] siet7 [东莞腔] set7 [陆丰腔] siat7
◎ 潮州话:so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雪 | 相絕 | 心 | 薛A合 | 入聲 | 屑 | 合口三等 | 仙A | 山 | syet/svet | sĭwɛ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