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谢

cí xiè [ ci xie]
繁体 辭謝
注音 ㄘˊ ㄒ一ㄝ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辞谢 cíxiè

(1) 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辞谢红包
politely decline

词语解释

  1. 推辞谢绝。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襄王 闻 雎 辩口,乃使人赐 雎 金十斤及牛酒, 雎 辞谢不敢受。” 宋 曾巩 《洪州东门记》:“ 元侯 以余为有旧於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平山冷燕》第二回:“独设一席於西南殿角,赐 山黛 坐饮, 山显仁 与 山黛 再三辞谢。” 丁玲 《梦珂》二:“ 梦珂 邀她同去看电影,她始终却说为了 丽丽 的保姆不在家而辞谢了。”

  2. 道歉;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 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 。”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 让 , 让 辞谢,仅而得免。”

  3. 谢恩;道谢。

    《汉书·朱买臣传》:“上谓 买臣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买臣 顿首辞谢。”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母曰:‘夫人传语:主与小子,皆不在家,於礼无延客之道。然僻居於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请舍外厅,翌日可去。’ 知古 辞谢。”

  4. 辞别,告退。

    《后汉书·隗嚣传》:“ 嚣 将行, 方望 以为 更始 未可知,固止之, 嚣 不听。 望 以书辞谢而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 李 微笑曰:‘ 王师 乃尔管人閒事耶!此非相语处,三日黎明,候我於观门也。’ 乐仙 辞谢而归。”《平山冷燕》第二回:“ 山显仁 就要辞谢 刘公 而去。”

  5. 引申为辞去(职务)。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严武》:“ 杜甫 过了半年的慕僚生活而终于辞谢了,一般的说法是他和年青的僚友们合处不来。”

引证解释

⒈ 推辞谢绝。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雎辞谢不敢受。”
宋曾巩《洪州东门记》:“元侯以余为有旧於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平山冷燕》第二回:“独设一席於西南殿角,赐山黛坐饮, 山显仁与山黛再三辞谢。”
丁玲《梦珂》二:“梦珂邀她同去看电影,她始终却说为了丽丽的保姆不在家而辞谢了。”

⒉ 道歉;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

⒊ 谢恩;道谢。

《汉书·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买臣顿首辞谢。”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母曰:‘夫人传语:主与小子,皆不在家,於礼无延客之道。然僻居於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请舍外厅,翌日可去。’ 知古辞谢。”

⒋ 辞别,告退。 《后汉书·隗嚣传》:“嚣将行, 方望以为更始未可知,固止之, 嚣不听。

望以书辞谢而去。”
宋何薳《春渚纪闻·王乐仙得道》:“李微笑曰:‘ 王师乃尔管人閒事耶!此非相语处,三日黎明,候我於观门也。’ 乐仙辞谢而归。”
《平山冷燕》第二回:“山显仁就要辞谢刘公而去。”

⒌ 引申为辞去(职务)。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与严武》:“杜甫过了半年的慕僚生活而终于辞谢了,一般的说法是他和年青的僚友们合处不来。”

辞谢的国语词典

婉拒、推辞。

如:「她辞谢所有邀约,在家陪伴年老的双亲。」

辞谢的网络释义

辞谢

  • 辞谢,是汉语词汇,
  • 拼音:cí xiè
  • 基本解释为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
  • 辞谢造句

    您那令人神往的邀请我不得不辞谢了这是多么遗憾啊!
    杨震婉转辞谢:我推荐你,并不是为了求你报答。
    由于你方所提供的条件不能接受,我只得辞谢。
    如山长不实心教诲,即当辞谢,另请名师,一切情面嘱托亦不允从。
    他洞察其奸不受“抬举”,断然辞谢说“国难深重,决不离国,以便为战时经济献计献策,要求政府给予说话的自由。
    当时高宗对岳飞盛宠未衰,便主动提出要给岳飞建造附有楼台亭阁的华丽府邸,岳飞慨然辞谢,他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而魁玉邀游清凉山,曾国藩约在后湖泛舟,郑敦谨一概辞谢,只传谕首县办差雇船,定在二月初回京复命。

    汉字详情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xiè [xie]
    部首: 226
    笔画: 12
    五笔: YTM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HHI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英文翻译

    thank; decline

    方言集汇

    ◎ 粤语:ze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