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见班

cí jiàn bān [ ci jian ban]
繁体 辭見班
注音 ㄘˊ ㄐ一ㄢˋ ㄅㄢ

词语释义

1.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词语解释

  1. 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 攸绪 就位, 攸绪 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 胡三省 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覲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

引证解释

⒈ 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攸绪就位, 攸绪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
胡三省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覲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

辞见班的网络释义

辞见班

  • cí jiàn bān ㄘㄧˊ ㄐㄧㄢˋ ㄅㄢ 辞见班(辞见班)
  • 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 攸绪 就位, 攸绪 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 胡三省 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觐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jiàn,xiàn [jian,xian]
    部首: 416
    笔画: 4
    五笔: M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BHU
    四角: 77212

    详细解释

    jiàn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如:见阎王

    (9) 听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名词

    (1) 看法,见解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助词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形容词

    (1) 现有的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如:见证;见人(证人)

    (3) 〈方〉∶每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水浒传》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 xiàn

    xiàn

    动词

    (1)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见,示也。——《广雅》

    见龙在田。——《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情见力屈。——《汉书·韩信传》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上》

    见于孔子——《论语·季氏》

    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虹见于玉堂。——《三国演义》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见影(现形;发觉);见得(显得)

    (3) 介绍,推荐

    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论语·微子》

    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形容词

    (1) (“现”的古字)

    (2) 现有;现成

    军无见粮。——《史记》

    (3) 又如:见采(可以立即拿出来的赌注);见钱(现钱)

    (4) 现在

    况且见赌着利物哩,他如何肯让?——《二刻拍案惊奇》

    供状人刘玉娘,见年三十五岁。—— 元· 孟汉卿《魔合罗》

    (5) 又如:见前(眼前);见年(当年);见世报(当世就受到报应)

    (6) 另见 jiàn

    英文翻译

    see, observe, behold; perciev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3

    宋本广韵

    bān [ban]
    部首: 436
    笔画: 10
    五笔: GYT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GILG
    四角: 111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玨,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

    (2)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

    班,分瑞玉也。——《说文》

    班瑞于群后。——《书·舜典》

    (3) 又如:班瑞(颁还瑞玉;颁赐祥瑞)

    (4) 分开;离群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 又如:班马

    (6) 赏赐;分给

    晋侯执 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7) 又如:班扬符赏(颁布相应的赏赐);班授(颁发授予);班散(分给);班赐(颁赐;分赏)

    (8) 分布;铺开

    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9) 又如:班卖(摊开出卖);班荆

    (10) 颁布。后作“颁”

    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汉书·翟方进传》

    (11) 又如:班政(颁布政令);班论(颁布);班布(犹公布)

    (12) 返回

    请班师。——《左传·襄公十年》。注:“还也。”

    (13) 又如:班军(回师,撤军);班旋(犹班师)

    (14) 排列

    班位于天下。——《韩非子·存韩》

    名词

    (1) 职位等次,位次;等级

    班在九人。——《左传·文公六年》。注:“位也。”

    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隋书·百官志》

    (2) 又如:班秩(官员的品级);班禄(班位和俸禄);班资(官阶和资格)

    (3) 序列;排列等级

    班,次也。——《小尔雅》

    班,列也。——《方言三》

    班,序也。——《广雅》

    (4) 又如:按部就班;班次(补授或提升官职的先后次序);班列(按班排列)

    (5) 引申朝班。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队列

    班朝治军。——《礼记·曲礼》

    使鲁为其班。——《左传·桓公六年》

    (6) 又如:班部(大臣在朝见时按次序排成的行列);班台(古代以司马、司空、司徒为三台,故以泛称朝官之前列显要者)

    (7) 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也指旧时对剧团的称呼。如:班首(班头;为首的);班本(指戏文本);戏班;文班;武班

    (8) 按时在教员指导之下学习同一学科、听教员讲授或进行有指导的讨论或演习的一群学生的组织 。如:西班牙语班

    (9) 现行军队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如:三连六班冲上去!

    (10) 一天之内按工作时间划分的段落 。如:三班倒;上夜班

    (11) 指妓院 。如:班子(方言。指妓院)

    (12) 姓

    形容词

    (1) 通“斑”。杂色,亦指杂色斑点或斑纹

    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屈原《离骚》

    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晏子春秋·外篇》

    班白者不徒行。——《韩非子·外储说左》

    (2) 又如:班衣戏彩(《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言年已古稀的老莱子,身穿花衣,手持玩具,作儿童状以取悦双亲);班驳(杂色,色彩斑斓)

    (3) 定时开行的 。如:班机;班车

    量词

    (1) 用于人群

    忙出来吩咐雇了两班脚子。——《儒林外史》

    (2) 又如:一班人马

    (3) 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 。如:头班船;二班车

    英文翻译

    class, group, grade; squad; job

    方言集汇

    ◎ 粤语:baa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an1 [陆丰腔] ban1 [梅县腔] ban1 [沙头角腔] ban1 [东莞腔] ban1 [台湾四县腔] ban1 [宝安腔] ban1 [海陆丰腔] ban1 [客语拼音字汇] b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七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還刪開平聲開口二等panpran/p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