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之逃捕

fǔ zhī táo bǔ [fu zhi tao bu]

词语释义

侯辅之少遭家难,避居嘉兴。

汉字详情

[fu]
部首: 405
笔画: 11
五笔: LGE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KQIJB
四角: 435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甫声。本义: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

(2) 同本义

輔,人颊车也。——《说文》。按,当作木夹车也。

若车之有辅。——《吕氏春秋·权勋》

辅,小木。——《尔雅》。按,车辅木之小者。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诗·小雅·正目》

(3) 又如:辅材(制作车轮外旁夹毂的直木材料)

(4) 助手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5) 面颊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 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

(6) 又如:辅牙(颊辅和牙床。比喻相互倚助);辅车(颊辅与牙床);辅颊(上颌与面颊。泛指面颊)

(7) 人的颊骨

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周小史》

(8) 旧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

(9) 又如:汉代的“三辅”、“六辅”;辅墙(内墙)

(10) 星名。如:辅星,视星等为4.03等,即大熊座第80号星,大熊座S星(北斗七星第六颗星的伴星);辅湛(辅星沉没。辅:星名)

(11) 姓

动词

(1) 佐助,从旁帮助

览民德焉错辅。——《楚辞·离骚》

士仓又辅之。——《战国策·秦策五》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辅翼(辅佐;帮助);辅弼(辅佐;帮助);辅世(辅助世人);辅臣(辅助的臣子);辅成(助成)

(3) 护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4) 通“捕”( )。捕捉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管子·霸言》

英文翻译

cheek bone; protective; as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fu6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táo [tao]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IQPV
五行:
仓颉: YLMO
四角: 323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2) 同本义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逃闪(逃跑藏匿);逃越(逃走);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逃犯(逃跑的犯人);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4) 逃避,回避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 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逃税(逃避纳税);逃会;逃债;逃学;逃刑(逃避刑责)

(6) 藏,隐匿 。如:逃禄(隐居不仕);逃世(避世。隐居不仕);逃形(藏身);逃身(逃命;藏身);逃官(隐居不仕);逃山(隐居)

(7) 离开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 司马札《锄草怨》

(8) 又如: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9)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10) 又如:逃禅(违背佛教戒律);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英文翻译

escape, flee; abscond, dodg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o2 tau2 [陆丰腔] to3 [台湾四县腔] to2 tau2 [东莞腔] tau2 [客英字典] tau2 [宝安腔] tau2 [梅县腔] t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 潮州话:d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刀平聲開口一等dʰɑudau
[bu]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GEY
五行:
仓颉: QIJB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名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英文翻译

arrest, catch,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故去聲開口一等bʰuboh/b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