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躅

guǐ zhú [ gui zhu]
繁体 軌躅
注音 ㄍㄨㄟˇ ㄓㄨˊ

词语释义

1.车轮辗过之痕迹。 2.喻法则,规范。 3.指旧轨故迹。

词语解释

  1. 车轮辗过之痕迹。

    《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 刘良 注:“轨,车也。躅,迹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2. 喻法则,规范。

    《汉书·叙传上》:“伏 周 孔 之轨躅,驰 颜 閔 之极挚。”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诚升隆之盛致,三五之轨躅也。”

  3. 指旧轨故迹。

    《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 郑 ,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

引证解释

⒈ 车轮辗过之痕迹。

《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
刘良注:“轨,车也。躅,迹也。”
唐杜甫《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⒉ 喻法则,规范。

《汉书·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閔之极挚。”
晋葛洪《抱朴子·君道》:“诚升隆之盛致,三五之轨躅也。”

⒊ 指旧轨故迹。

《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

轨躅的国语词典

车行的痕迹。

轨躅的网络释义

轨躅

  • 轨躅,汉语词汇。
  • 拼音:guǐ zhú,
  • 注音:ㄍㄨㄟˇ ㄓㄨˊ,
  • 释义:1、车轮辗过之痕迹。2、.喻法则,规范。3、指旧轨故迹。
  • 汉字详情

    guǐ [gui]
    部首: 405
    笔画: 6
    五笔: LV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KQKN
    四角: 445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车,九声。本义: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

    (2) 同本义

    轨,车辙也。——《说文》

    经涂九轨。——《考工记·匠人》。注:“轨,谓辙广。”

    车不得方轨。——《战国策·齐策》。注:“车两轮间为轨。”按,谓两轮间相距之迹为轨也。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

    (3) 又如:轨距

    (4) 车轮的痕迹,车辙

    轨,迹也。——《广雅》

    轨,车辙也。——《玉篇》

    兵车之轨交于天下。——柳宗元《辩侵伐论》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孟子·尽心下》

    (5) 又如:轨迹(车的辙迹);轨躅(车轮辗过的痕迹)

    (6) 法则、法度

    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乡有轨,人事有轨,币有轨,县有轨,国有轨。——《管子·山国轨》

    东平失轨。——《汉书·叙传》。注:“法则也。”

    缘法循理谓之轨。——《贾子道术》

    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注:“谓法度”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轨等(法度与等级);轨仪(规范,法则);轨法(轨范法则);轨事(法度,法则);轨模(法则,楷模)

    (8) 道,导轨

    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淮南子·本经训》

    (9) 又如:轨度;轨道;出轨;单(双)轨;出轨;无轨电车;有轨电车

    (10) 车子

    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左思《蜀都赋》。 刘良注:“轨,车也。躅,迹也。”

    回轨异途。——《三国志·郤志传》

    (11) 道路;途径

    异轨同奔。——《宋书·谢灵运传论》

    (12) 又如;轨途(道路);轨路(道路)

    (13) 统计 。如:轨官(古时主掌会计事宜的官);轨数(统计理财的方法)

    (14) 盗窃或作乱的坏人

    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左传·成公十七年》

    (15) 又如:奸轨(作乱偷窃之人)

    动词

    (1) 依循,遵循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轨轨(遵循轨迹);轨法(遵循法度);轨承(遵循承奉)

    英文翻译

    track, rut, path

    方言集汇

    ◎ 粤语:gwai2

    宋本广韵

    zhú [zhu]
    部首: 717
    笔画: 20
    五笔: KHLJ
    五行:
    仓颉: RMWLI
    四角: 66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足迹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三辅谓牛蹄处为躅。——《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

    企望尘躅。——《尔雅序》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

    (2)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迹)

    动词

    (1) 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羸豕孚蹢躅。——《易·姤》

    (2) 又如:躅踯(徘徊)

    (3) 践踏;踏踩

    师旷东躅其足。——《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

    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4) 又如: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足跳跃的样子);躅蹐(小步行走)

    英文翻译

    walk carefully; hesitate, fal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u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k7 [客英字典] chuk7 [海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chuk7 [宝安腔] cuk7 | cok7 [客语拼音字汇] cog5 zo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録入聲開口三等tɕĭwokdryuk/di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