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

zào dòng [ zao dong]
繁体 躁動
注音 ㄗㄠˋ ㄉㄨㄥ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躁动 zàodòng

(1) 因急躁而行动

restless

(2) 不停地跳动

躁动不安
jumpy

词语解释

  1. 浮躁好动。

    《南史·梁新兴王大庄传》:“ 新兴王 大庄 字 仁礼 , 简文 第十三子也,性躁动。”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於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且復尽尊酒,躁动非英杰。”

  2. 焦急奔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既而秋决有日,女始皇皇躁动,昼去夕来,无停履。”

  3. 不停地跳动。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引证解释

⒈ 浮躁好动。

《南史·梁新兴王大庄传》:“新兴王大庄字仁礼,简文第十三子也,性躁动。”
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如此,则内外朝臣各务久於其职,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
清黄燮清《十一月朔大雪》诗:“且復尽尊酒,躁动非英杰。”

⒉ 焦急奔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既而秋决有日,女始皇皇躁动,昼去夕来,无停履。”

⒊ 不停地跳动。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躁动的国语词典

因急躁而坐立不定。

如:「火车误点太久,月台上的乘客开始躁动了。」

躁动的网络释义

躁动

  • 躁动 zào dòng
  • 词性:动词
  • 基本解释:
  • 1.浮躁好动。
  • 2.焦急奔走。
  • 3.不停地跳动。
  • 例句:”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 躁动造句

    布谷鸟在清彻透亮的田间歌唱,娇艳的杜鹃花在躁动不安的春风里献媚。
    现场接近该男子的知情者说,该男子还说在超市安装有炸弹,身上有引爆器,而且躁动不安,但持刀按着被挟持的女店员。
    曾几何时的躁动之心,此刻只能被冰却。
    但愿周口那些正在风风火火平坟堆的大小官员们能稍安勿躁,让挖掘机熄了火,把挥舞的铁锹放下来,静心想一想,别让历史为自己的鲁莽和躁动买单。
    在男生的百般殷勤讨好面前,同样躁动不安的女生往往会像撞到了蜘蛛网的飞虫,顿时心慌意乱,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男生的追求。
    他倒不是要反抗暴风雨,而是恰恰相反,就像他的这股静静的幸福感,是在与静静的大自然的关联中得到确认一样。此刻,他感到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这种躁动,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切感。
    这灵气的躁动,李奇的体会最为深刻,那种灵气愈来愈多的感觉让他心中一喜。
    凉爽问候送给炎热的你,清新关怀送给躁动的你,安静短信送给烦心的你。愿你在这个夏天,少点酷热,少点躁动,少点烦恼;生活舒心,工作顺心,天天开心。
    季老五再也不是那个一直窝在巢县家里,被自己母亲死死压制着的那个躁动青年了,而是一个开阔了眼界,经历过几重生死的战士了。
    一道神谕,东方躁动不安;一场祸乱,北方倒悬之危。
    娇艳的杜鹃花在躁动不安的春风里献媚。布谷鸟在清彻透亮的田间歌唱。
    正如离婚不再会引起躁动一样,以披露公职人员花哨打扮来暗示同性恋的春秋笔法,也正在超然于诽谤范畴以外。
    话刚说完,经过口口相传,人群中便是开始躁动起来,一个个开始搓手跺脚。
    多姿多彩的皮色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酒色,从浅白、淡粉到金色甚至是铜褐色,不禁让人觉得灰皮诺和灰姑娘一样,简朴的外面下有一颗躁动而淘气的心。
    看到身边多情的男女纷纷躁动不安的样子,老夫不仅也心动起来。
    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确实是幸福的。
    利血平和胍乙啶可降低心率和改善躁动,但应注意姿位性低血压。
    甘自强站在队列的最前端,这次甘自强要亲自上阵,看着对面密集的游荡骷髅兵,甘自强全身一股兴奋感带动着灵魂之火躁动着。
    风,有时候是温顺的。不带一丝灰尘,洁净而又清爽,没有一点躁动,宁静而又安详,宛若一首绮丽的小诗。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汉字详情

    zào [zao]
    部首: 717
    笔画: 20
    五笔: KHKS
    五行:
    仓颉: RMRRD
    四角: 6619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躁,疾也。——《说文》。字亦作躁。

    羽杀则躁。——《考工记·矢人》。按,今字作躁。

    躁者不静。——《管子·心术》

    巽为躁卦。——《易·说卦》

    震为决躁。

    处必掩身毋躁。——《礼记·月令》。注:“动也。”

    狗赤股而躁。——《礼记·内则》。注:“举动急疾。”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论语》。郑注:“不安静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韩非子·喻老》

    (3) 又如:躁暴(暴躁;急躁);躁妄(急躁轻率);躁忿(急躁易怒);躁扰(急躁好动);躁静(急躁与宁静);躁率(急躁轻率)

    (4) 急疾;迅速

    脉三动而躁。——《素问·平人气象论》

    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素问》

    (5) 又如:躁速(迅速);躁疾(迅速;急躁);躁盛(脉博的跳动疾速有力)

    (6) 浮躁;不专一

    好变动民曰躁。——《周书·谥法》

    离位之谓躁。——《韩非子·喻老》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 又如:躁易(浮躁,轻佻);躁戾(浮躁暴戾);躁气(浮躁的气质)

    英文翻译

    tense, excited, irrit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5 [东莞腔] cau5 [宝安腔] cau5 [台湾四县腔] cau5 [客英字典] c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梅县腔] cau5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則到去聲開口一等tsɑucauh/zaw
    dòng [dong]
    部首: 217
    笔画: 6
    五笔: FC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IKS
    四角: 14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方〉∶吃 。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副词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6
    ◎ 潮州话:dong6 (tǒ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