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蹇匪躬

jiǎn jiǎn fěi gōng [ jian jian fei gong]
注音 ㄐ一ㄢˇ ㄐ一ㄢˇ ㄈㄟˇ ㄍㄨ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蹇,通“謇”。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亦作“蹇谔匪躬”。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易 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成语用法

蹇蹇匪躬作谓语、定语;用于敢说话的人。

引证解释

⒈ 一本作“謇諤匪躬”。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高亨注:“言王臣謇謇忠告直諫者,非其身之事,乃君国之事也。”
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违令犯颜,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张九龄在相位,有蹇諤匪躬之诚, 元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
清钱谦益《匪斋记》:“客有唁予者曰:‘《蹇》之六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安知上不以蹇之匪躬勗子乎?’”

蹇蹇匪躬的网络释义

蹇蹇匪躬

  • 蹇蹇匪躬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iǎn jiǎn fěi gōng,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
  • 汉字详情

    jiǎn [jian]
    部首: 717
    笔画: 17
    五笔: PF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JTCO
    四角: 3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寒省声。本义:跛足)

    (2) 同本义

    蹇,跛也。——《说文》

    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来连。——《素问·骨空论》

    驾蹇驴而无策兮。——《楚辞·谬谏》

    郤克偻,而鲁使蹇。——《史记·晋世家》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红装而蹇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蹇兔(不能急走的跛脚兔。比喻弱小者);蹇驴(走不快的羸弱之驴);蹇人上天(跛子登天。比喻不可能的事)

    (4) 艰阻,不顺利

    蹇侘傺而含戚。——《楚辞·九章·哀郢》

    (5) 又如:蹇拙(艰险;不走运);蹇蹇(艰难、不顺遂的样子);蹇剥(艰困,比喻时运不好);蹇步(行走艰难);蹇连(艰难的样子)

    (6) 通“謇”。口吃 。如:蹇言

    (7) 傲慢 。如:偃蹇;骄蹇;蹇纵(傲慢放纵);蹇傲(高傲;傲慢)

    (8) 正直的样子 。如:蹇辞(忠正耿直之言);蹇蹇(忠正耿直的样子)

    (9) 行动迟缓 。如:蹇蹶(步履缓慢的样子);蹇缓(步履缓慢)

    名词

    (1) 劣马或跛驴

    策蹇赴前程。——唐· 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2) 又如:蹇味儿(驴子的别称;蠢驴);蹇驴一鸣,荒鸡三号(天亮时。比喻事情见了分晓);蹇驴(跛蹇驽弱的驴);蹇蹄(劣马);蹇瘠(瘦弱的驴马)

    (3) 姓

    动词

    骑驴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英文翻译

    lame, crippled; unlucky

    方言集汇

    ◎ 粤语:gi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ken5 [宝安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客语拼音字汇] g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偃元開上聲開口三等kĭɐnkianx/kiaan
    jiǎn [jian]
    部首: 717
    笔画: 17
    五笔: PF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JTCO
    四角: 3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寒省声。本义:跛足)

    (2) 同本义

    蹇,跛也。——《说文》

    蹇膝伸不屈、易蹇、往蹇来连。——《素问·骨空论》

    驾蹇驴而无策兮。——《楚辞·谬谏》

    郤克偻,而鲁使蹇。——《史记·晋世家》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红装而蹇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蹇兔(不能急走的跛脚兔。比喻弱小者);蹇驴(走不快的羸弱之驴);蹇人上天(跛子登天。比喻不可能的事)

    (4) 艰阻,不顺利

    蹇侘傺而含戚。——《楚辞·九章·哀郢》

    (5) 又如:蹇拙(艰险;不走运);蹇蹇(艰难、不顺遂的样子);蹇剥(艰困,比喻时运不好);蹇步(行走艰难);蹇连(艰难的样子)

    (6) 通“謇”。口吃 。如:蹇言

    (7) 傲慢 。如:偃蹇;骄蹇;蹇纵(傲慢放纵);蹇傲(高傲;傲慢)

    (8) 正直的样子 。如:蹇辞(忠正耿直之言);蹇蹇(忠正耿直的样子)

    (9) 行动迟缓 。如:蹇蹶(步履缓慢的样子);蹇缓(步履缓慢)

    名词

    (1) 劣马或跛驴

    策蹇赴前程。——唐· 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

    (2) 又如:蹇味儿(驴子的别称;蠢驴);蹇驴一鸣,荒鸡三号(天亮时。比喻事情见了分晓);蹇驴(跛蹇驽弱的驴);蹇蹄(劣马);蹇瘠(瘦弱的驴马)

    (3) 姓

    动词

    骑驴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英文翻译

    lame, crippled; unlucky

    方言集汇

    ◎ 粤语:gi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ken5 [宝安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客语拼音字汇] g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偃元開上聲開口三等kĭɐnkianx/kiaan
    fěi [fei]
    部首: 211
    笔画: 10
    五笔: ADJD
    五行:
    仓颉: SLMY
    四角: 717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匚( 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2) 同本义

    匪,器似竹筐。——《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

    共设匪瓮之礼。——《周礼·肆师》

    (3) 通“斐”。五色相错 斐

    有匪君子,如切如瑳。——《诗·卫风·淇奥》

    (4) 盗匪 以打家劫舍为生、有组织、有武装的团伙。如:剿匪;匪荒(盗匪引起的灾祸);匪党(盗匪党徒);匪营(匪军的营地)

    副词

    (1) 假借为“非”,表示否定

    匪寇,昏媾。——《易·屯卦》

    比之匪人。——《易·比卦》

    匪夷所思。——《易·涣卦》

    先祖匪人。——《诗·小雅·四月》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北风》

    (2) 又如:匪懈(不懈怠,不怠情);匪独(不单是);匪惟(不是);匪夷(不寻常)

    (3) 表示否定,相当于“无”

    深言匪由衷,白首为无误。——明· 何景明《送崔氏》

    (4) 又如:匪什(无篇什,谓没有写作才能);匪止(不止);匪啻(不止,不只);匪惶(没有闲暇;来不及)

    (5) 表示关联,用于“非…不…”之类的句式

    匪安匪舒。——《诗·大雅·江汉》

    匪富匪势,穷年无冀。——《抱朴子·外篇·吴失》

    (6) 不仅,不但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

    (7) 通“彼”( )。那,那个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小旻》

    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韩诗外传·卷四》

    形、动词

    (1) 行为不正

    不幸见辱于匪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匪辟(不正派;邪恶);匪人(匪类。行为不端的人;不是亲近的人;盗寇);匪劣(品行恶劣的人);匪昵(行为不端的亲信)

    (3) 通“菲”。微薄 。如:匪薄(菲薄,浅陋);匪仪(菲薄的礼物)

    (4) 〈动〉 通“分”( fēn)。分配

    以九式的均节财用,…八曰匪颁之式。——《周礼·天官·大宰》

    英文翻译

    bandits, robbers, gangsters

    方言集汇

    ◎ 粤语:fei2
    ◎ 客家话:[梅县腔]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客英字典] fui1 fui3 [陆丰腔] fu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东莞腔] fui3 [海陆丰腔] fui3 fui1 [台湾四县腔] fi3 fi1
    ◎ 潮州话:hui2 huin2 (húi húiⁿ) hui1 (hu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尾微合上聲合口三等pyoix/pvojpĭwəi
    gōng [gong]
    部首: 710
    笔画: 10
    五笔: TMDX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HN
    四角: 27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2) 同本义

    躬,身也。——《说文》

    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

    吾党有直躬者。——《论语》。孔注:“直身而行。”

    躬腠胝无胈。——《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

    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

    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汉书·元帝纪》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 又如:躬体(身体);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擐(身穿。擐:穿)

    (4) 生命

    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 沅、 湘。—— 汉· 刘向《九叹·远游》

    (5) 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谓侯之上下幅布也。——《仪礼·乡射礼记》

    (6) 又如:长躬(衣服的中间部分较长)

    代词

    (1) 自身;自己

    已躬命之。——《仪礼·士昏礼记》。注:“犹亲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卫风·氓》

    百官之非,宜由联躬。——《史记·教本纪》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国语·越语下》

    (2) 又如:躬自(自己);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反躬自问

    副词

    (1) 亲身;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史公治兵,往来 相城,必躬 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躬身(亲身,自身);躬稼(亲身从事农事);躬卒(亲自率领;亲身实行)

    动词

    (1) 本身具有 。如:躬上将之姿(本身具有上将的风姿)

    (2) 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霸形》

    (3) 又如:躬身下拜;躬敛(屈身敛衽。古代妇女行礼时的动作);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形容词

    通“穷”( qióng)。困苦危难

    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躬为匹夫而不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大戴礼·哀公问五义篇》

    英文翻译

    body; personally, in person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ung1 [台湾四县腔]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1 [东莞腔] g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梅县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戎東三平聲開口三等kiungkĭuŋ